世忍與出世忍(下)

第120集
由正緯老師開示
文字內容

各位菩薩:

阿彌陀佛!

歡迎大家繼續收看「菩薩正行」,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說菩薩《優婆塞戒經講記》第八輯。

然後我們從第191頁這個段落開始,我們說上次講到的是能忍,講到的是出世忍的部分:【「能忍信戒施聞智慧,正見無謬,忍佛法僧、罵詈撾打惡口惡事,貪瞋癡等悉能忍之;能忍『難忍、難施、難作』,名出世忍。」】(《優婆塞戒經》卷7)這個部分我們上次花了一些時間來跟大家解釋,為什麼把「信」這個字放在前面,其實我們在修行的開始的時候,「信」的確是一個很必要的條件。各位不妨想想看:我們在世間法中,學習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,是不是在學習的剛開始的時候,一定要對敎授的老師要有所信任,不然的話,你如果沒有基礎的信任的話,你又怎麼能夠跟著他一步一步的學習呢?所以世間法都是如此,何況是出世間法。

所以我們說,各位學佛法來講的話,這個信的地方一定要特別的注意,要讓你的信根變成信力。從信根變成信力,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就是,凡是我們所學的每一樣的事情,不是只是聽聞、只是熏習而已,凡是 佛所講的這些聖言量,或者是善知識開示的內容,要透過自己回去之後,反覆的思惟、整理;然後要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,乃至於內化變成自己在念念之間可以依持的根本,這個才叫作我們講說從信根發起信力。具體的表現就是說,我們說 佛所說的聖言量,有許多的事情是目前在我們這個位階,很多事情我們不能夠直接去體會的;可是儘管如此,隨著我們努力修行,必定有我們在修行的路上,必定分分有分分的體會;像這樣子的體會,你每次有所體會的時候,你就不由得會生起對 佛的尊敬,因為你自己親身體驗了 佛教的事情。

比方說,佛教給大家說修定怎麼修,你真的按照 佛講的方法去修了之後,你才知道說,這些確實是如此。又比方說參禪,我們曾經在另外一個講次的系列裡面,跟大家談說參禪這件事情,一般外面有許多的書籍,談到了參禪,都是讓大家只是放下而已,但是這個放下,說實在只是我們整個修行裡面的起信的步驟而已;實際上,參禪有它一定的方法跟行門,這些東西都要善知識的敎導。你如果能夠一開始,能夠忍於善知識的敎導,好好依據這個教導把參禪所需要的功夫鍛練起來,並且按照善知識的開示,用善知識所教導的方法,朝著善知識所開示的方向,努力去參究的話,您終究是會參得本心自性的。那個時候,一旦您參到了本心自性,回過頭來再來看 佛所開示的經典,比方說《金剛經》,為什麼說《金剛經》呢?因為《金剛經》有一個很出名的地方,就是禪宗的五祖傳法給六祖慧能的時候,是用《金剛經》當作一個傳法的依據,六祖正是在五祖演示《金剛經》的一路演示之下,到最後言下大悟;所以我們說《金剛經》肯定談的都是本心自性的事情。

《金剛經》既然是談本心自性,《心經》也必然都是談本心自性,所以如果您能夠按照我們剛才說的,按照善知識的敎導、參禪,然後有一天你真的找到本心自性的時候,那個時候您再回頭來看《金剛經》跟《心經》,我想大部分的人在那個時刻的話,一定心裡面對 佛的仰敬會異常的激動、異常的深沉,乃至於說會當下,在當時就跪了下來跟 佛頂禮。你如果有這樣的經驗,你就知道 佛所敎給我們的,佛不跟我們講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,佛所敎給我們的,必定都是跟我們的修行有切身相關的這些行門。所以當你確實按照這樣的方式,體驗了 佛的教法之後,您說您對 佛的信心,是不是就會因此而大增呢?當您對 佛的信心大增之後,那麼對於 佛所教的其他更勝妙的東西,比方說諸地菩薩——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乃至於到十地,這些諸地菩薩所具有的智慧以及功德,雖然說我們連想像都很難想像,可是您有了這個前面講的參禪,見到了本心自性的這個經驗之後,相信您一定也能夠對於 佛所說的事情——諸地菩薩的境界,您必定也都會先能夠安忍,然後暫時先把這個當成聖言量,將來自己再努力去求證。所以這個是在我們說信的部分,擺在第一位的一個重要的理由。

接下來 佛繼續講說,希望佛子們能夠忍戒跟施,就是持戒跟布施。在《優婆塞戒經》裡面,前面都有花相當的篇幅講布施跟持戒。最重要的就是說,我們在學習的時候,最好能夠瞭解整個布施的道理,布施這件事情就不是只是分成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甚至我們應該要連布施裡面的因緣果報的關係,以及布施裡面所牽涉到的施主、福田這些觀念,以及布施對象的種種差異,包含有情眾生、包含鬼道眾生的這些種種的差異呢,我們都有一些基礎的瞭解,那才能說我們對於 佛所教導的布施,有了一個基礎的掌握。那樣子的話,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,雖然說我們不必罣礙著布施的當下到底是布施給誰,可是當我們瞭解這一切的時候,我們所作出來的布施,不是更符合 佛的敎導、更符合智慧的布施的原則嗎?

那像戒的部分也是如此,戒不只是戒條的表相而已,實際上每一條戒都有它的意義跟精神。所以佛子們在學習戒的時候,不應該只是把戒條背起來而已,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受戒,特別是受菩薩戒之前,應該要找正信的道場,從善知識先聽聞整個菩薩戒的內容,善知識跟你講清楚了這個戒,每一條戒的精神跟意義之後,你能夠掌握之後,接下來你在持戒的時候,才能夠真正掌握到戒的精神,也不會流於戒相的束縛,變得寸步難行。這個就是我們說,要能夠忍戒跟忍施。

那後面的聞跟智慧,正見無謬等等,這個除了說希望大家要把所聽聞的,要思惟整理成自己的之外,另外當然也跟我們前面講的互相呼應。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佛法,佛的這個智慧是非常的深廣難測。所以我們在菩薩道裡面,往前學的時候,我們說菩薩六度裡面,這個六度其實它的最核心就是智慧,其他的五度就整個在繞著這個智慧度轉。所以我們說在學法裡面,有所謂的次法跟主要要學的法門的區別;次法雖然說它不是主要的法門,可是它卻是輔助主要法門成就的根本。所以我們說菩薩六度裡面,雖然說智慧是裡面的核心,可是其他的五度非作不可,因為如果你其他五度都不作的話,光是有智慧度那就變成了乾慧,沒有辦法運轉。智慧度這個事情往前學的時候,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說,佛所教導的這些法門,有非常非常多智慧的法門,所以如果您在聽聞這樣,您願意接受了,能夠忍這樣子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這句話的時候,以後如果人家告訴你說,學佛只是放下就可以了,這個時候您可能就要生起自己的這個智慧,好好去判斷一下。如果您記得我們剛才跟您說的話,那您應該還會記得說,佛法的智慧是很多、很廣、很深的,絕不是「放下」兩個字。相反的,許多時候在求法上面,求這個佛法的智慧上面,我們不僅不能放下,而是要努力的修學才對。

接下來 佛繼續講到說,出世忍還有所謂的「忍佛、法、僧」。忍這個佛的部分,我們前面在講信的部分已經講了,法的部分也約略提了;所以這個部分,可能稍微需要在僧的這個方面,跟大家稍微補充一下。忍這個僧,大家覺得說僧有什麼好忍的呢?大家殊不知說僧這個事情,「僧」這個字所講的並不一定是出家的僧人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看到僧這個字的時候,我們通常會浮現,腦中會浮現的畫面,就是一個已經剃度了,然後身著袈裟的出家人;可是實際上呢,佛在經典裡面的開示,僧除了一般的出家眾之外,還有所謂的勝義僧。如果各位手邊有佛典,特別是有電子佛典可以查閱的話,您不妨直接用「勝義僧」這三個字,您直接去搜尋看看,您就知道說 佛確實有說過所謂的勝義僧。那麼什麼是勝義僧呢?簡單來講,就是對於佛法的第一義有所掌握的人,這個人並不一定是現出家相的。因為這個勝義僧判斷的標準,就在於說他能不能掌握第一義的精神,而不在於說他現不現出家相。

所以這個部分,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講的話,您如果再把這個道理再繼續延伸的話,您想想看《華嚴經》裡面的善財童子,童子五十三參,這個五十三參裡面,請問參的出家的這個僧眾,到底是出家僧眾多呢?還是在家僧眾多呢?您如果仔細去算一算的話,您會發現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對象,絕大多數都是在家人,應該直接來講,參的對象是在家的勝義僧;換句話說,他都沒有現出家相的。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說,對於眼前的這個,我們如果是要判斷他是不是善知識的話,應該要基於他對於佛法的掌握,特別是對第一義的掌握。那麼第一義的掌握,它的核心就在於如來藏的掌握;也就是說能夠知道如來藏的種種的功能體性,並且能夠帶領著學人,想辦法讓他們能夠透過參禪,找到如來藏、親見自心本性的這樣子的一個人,哪怕他沒有現出家相,也是叫作勝義僧。像這類型的僧,因為沒有現出家相這樣的關係,所以你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,這種狀況 佛特別有講說要忍,忍這個佛法僧。可見在這裡,忍佛法僧指的這個僧,不僅僅是出家眾的意思,因為 佛在講這部經的時候,對象本來就是佛弟子了。佛弟子對於出家的僧眾來講的話,沒有什麼哪一個佛弟子,會對出家僧眾不尊敬的,除非是這個僧眾本身,已經逾越了他的僧眾的本際,作了一些五逆、七逆的事情;除此之外,只要他是現出家人的身分的話,我相信沒有哪一個佛弟子會不尊敬的。所以可見這裡要特別交代這個菩薩優婆塞等,要能夠忍佛法僧的僧,指的特別的意思就是說,你在表面上面沒有辦法直接看出來,而是你必須透過聽聞他所講的事情,透過你自己的智慧判斷之後,然後你能夠安忍於他沒有現出家相這樣的本質,然後去尊敬他、去親近他、去跟他學習。這個才是 佛在這裡講忍佛法僧裡面,這個僧的主要意思。

接下來我們再繼續看到,佛說:「罵詈撾打惡口惡事,貪瞋癡等悉能忍之。」這裡面講的是什麼樣的狀況?其實是眾生對我們所施加的惡事,前面罵詈撾打惡口惡事等,這個在世間法上,大家都很常能夠看到;不過就是說,既然我們講的是說你要能夠行這個菩薩道,要作出世間的忍的話,當然這些世間忍裡面很常會碰到的境界,你在出世間忍的時候,也必須要能夠甘之如飴。那貪瞋癡指的是眾生的貪瞋癡,這個部分倒是要請大家要特別注意,要能夠安忍。比方說雖然我們自己學佛了,可是周圍的許多人都沒有學佛,那你等於是說,你知道了這個學佛所謂的貪的界定的時候,你就不免會看到周圍的眾生,每天在你的旁邊演出一齣又一齣貪得無厭的戲碼;如果是你沒有修忍的功夫的話,就不免會對這一些眾生有所怨言,甚至會生起了憍慢,看不起旁邊的這一些人。但是不要忘了,我們身為菩薩是一世又一世修的,姑且不論說這些人將來可能跟我們的法緣,我們說即便是我們自己來說,在我們還沒有入門修學佛法之前,我們不是跟一般的眾生一模一樣嗎?今天怎麼可以因為我們自己先走一步,先學佛法了之後,反過來對還沒有學法的這些眾生,他們所在你面前所展現的這些貪得無厭的心行,你就因此而生起憍慢看不起,乃至於生起了這個瞋心。所以像這一些東西,是我們必須要告訴自己「眾生本來如是」,我們應該要接受的!

瞋也是如是啊!你看眾生會為了許多的事情而引起瞋心,但我們要能夠包容;即便這個瞋心是針對我們,我們應該要常常要在自己的心念上想說「眾生本來如是」,他本來就是因為不知道,所以才會對你起了瞋心等等。如果諸位同修對於這一件事情,你還有任何一絲疑慮的話,你不妨就想一想看,如果一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子在對我們生氣的時候,你說你會對這個小孩子有計較多少呢?然而如果是一個成人的朋友對你生氣的時候,你往往就會因此而氣得不得了,覺得說:「他憑什麼這樣對我!」所以可見就是說,瞋這件事情的話,在你面對這個對象,會因為你面對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可見瞋這件事情到最後來,還都是落在自己的心念上面,你覺得他是瞋,你覺得自己應該生氣,那你就會生氣;可是你如果覺得說犯不著這樣生氣,或是覺得眾生本來如是,他就是不懂才會這樣作的,如果這樣想的話,你就覺得說,自己也沒什麼理由要生氣。這樣心念一動的話,你再怎麼也氣不起來啊!所以瞋這件事情,還真的就是我們內心在運轉而已。

癡這件事情,各位菩薩們又要特別、特別的要能夠忍。我們說整個的世間,如果我們的眼光放大來看,這個世間裡面修行的人,有千百樣的這個修行的人,真正跟佛道比較有關係的,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像回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這些人,可是目前跟佛道這個緣是比較淺的,所以他們可能動不動就得要跟你談上帝如何如何如何。那我們身為佛弟子,也許我們會覺得很難接受,就是說,明明就是自己要求自己的智慧,要發起智慧,自己要斷煩惱了,怎麼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推到上帝身上,叫上帝要給你什麼、給你什麼、給你什麼。又或者是說,明明這個世間,整個的三界輪迴、整個的有情世界之所以構成,就是因為有情各個都有自己的如來藏,因為如來藏的種種的功德受用,然後祂現起了萬法之後,所以才叫作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可是如果是一神教信徒的話,他只能夠動不動就跟你講,一切都是上帝所造,乃至於說他目前的起心動念,都是上帝讓他要這樣作的起心動念。所以身為一個佛弟子,可能會覺得這樣子談下去的話,是會相當令你受不了的事情。可是這個時候別忘了 佛有交代我們,像這個就是我們在出世忍的時候,必須要修的部分。你在面對眾生的癡行的時候,你得要包容他,因為他就是不知道,所以才會這樣嘛!

這個是貪瞋癡的部分,所以 佛在出世忍,有繼續講說:能忍「難忍、難施、難作」。這個三個範疇,難忍的部分能夠忍;難施的部分能夠心裡忍下來,並且繼續布施;難作的部分,比方說對方明明就是信受了邪見的法義,可是你想要告訴他真正的道理的時候,他不僅聽不下去,還反過來痛罵你一頓,那這個法的結緣,這個緣就很難作得下去。像這樣難作呢,佛要告訴大家就是說,真正的出世忍是包含這些難忍、難施、難作的這個事情,一件、一件都必須要安忍,然後這個才叫作出世忍。所以其實這一部分的內容,剛好也可以讓我們可以來檢討一下,到底我們的菩薩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到底修得如何?

今天這部分,我們就先講到這裡,我們下次再見。

阿彌陀佛!


點擊數:19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