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與波羅蜜

第121集
由正緯老師開示
文字內容

各位菩薩:

阿彌陀佛!

歡迎大家繼續收看「菩薩正行」。

我們繼續來給大家講菩薩《優婆塞戒經講記》第八輯。我們現在講到的範圍是第八輯的第191頁開始的經文部分,我們先把經文唸一次給大家聽:【善男子!菩薩若值他人打罵輕賤,毀呰惡口罵詈,是時內心無加報想,菩薩雖作如是忍事,不為現在,但為後利。有善報之,惡則不反。善男子!有是忍辱非波羅蜜,有波羅蜜非是忍辱,有是忍辱是波羅蜜,有非忍辱非波羅蜜。是忍辱非波羅蜜者,所謂世忍;聲聞緣覺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,所謂禪波羅蜜;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,所謂若被割截頭目手足,乃至不生一念瞋心。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非忍辱非波羅蜜者:所謂聲聞緣覺持戒布施。】(《優婆塞戒經》卷7)

我們來看看這邊的內容,佛說:「善男子!菩薩若值他人打罵、輕賤等等的惡行,那個時候內心不能有加報之想,菩薩雖作了如是的忍的這個事情,不為現在,但為後利。有善報之,惡則不反。」這個是我們行菩薩道裡面,面對忍辱修行的時候所必要的功夫。所以等於是說要能夠作到這樣子的話,其實前面講的戒的這個部分,我們在講戒的時候有提到所謂的定共戒、所謂的攝根戒,像這類型的這個戒法,對於菩薩的忍也都能夠發揮很大很大的力量。所以其實就這個層面而言,我們可以看到持戒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之間是有相輔相成的。

佛繼續來跟大家講說忍辱跟波羅蜜之間的關係,首先 佛說:「有一些的這個忍辱它並不是波羅蜜,所謂世忍。」我們如果回頭去看看,什麼是世忍呢?那就是世間人所能夠作的這個忍,包含說我們前面所看到,比方說飢寒、這些直接的苦樂,這些很直接身體上面的覺受,乃至於很抽象的心理的覺受,這些都是世忍的範圍。又比方說現在有許多的佛教團體,當然也希望能夠積極的對社會有所貢獻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許多的佛教團體,也跟西方的像紅十字會的這些團體一樣,行善布施不遺餘力,這個都是我們要鼓掌讚歎的;可是在這個行善布施的當中,如果說光是行善布施,除了行善布施之外,沒有再繼續去進修菩薩的其他五度的話,我們就會覺得這樣子的菩薩行是有所缺憾的。

不說別的,光說 佛所開示的菩薩法,不就是六度才是完整的菩薩道的修行內涵嗎?所以怎麼會我們在修習的過程中只有在行布施呢?特別是菩薩六度裡面的這個智慧這一度!智慧這一度的話,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法要去學的;所以等於是說這裡面是我們在行布施的當下,我們也同時要跟隨善知識來修學,長進我們在佛法上面的智慧才對。如果說假如只是把布施當作佛法修行的全部的話,你的心那個時候當然就是忍於這樣子的一個,只有布施這樣子一個菩薩行,如果你是這樣忍的話,那很抱歉!按照 佛的定義,這個都必須要定義成世間的忍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一件事情只有布施而沒有其他的話,這件事情只能夠使得學人獲得人天可愛的果報而已,不管是再怎麼可愛的果報,當他享受這個可愛的果報完成之後,畢竟後面還是得要面對三界的輪迴,到時候豈不是跟一般的眾生一樣了嗎?所以說,凡是只是在談說要發願在生生世世都行布施的人,那這樣的人,可能低估了三界輪迴這裡面所牽涉到因緣果報的這個力量。所以這樣子的這個結果,可能您在適當的時候,恐怕連布施的因緣都會因此而喪失,所以這是不可不慎的。這也就是為什麼 佛在講菩薩道的時候,絕對不是只有講布施,其實布施只是其中的一度而已,後面還有五度,而且五度裡面又以智慧度最為重要。

比方說在智慧度裡面的話,也有很多人以為說這個十地菩薩,其實只是一個名號而已,有些人就會講說:「如果我們布施,很歡喜布施,作得很歡喜的話,那我們就是歡喜地的菩薩。」像這樣子的話,其實這樣子的一個講法是大大的錯誤。我們可以說行布施作得滿心歡喜的人,我們說他是有歡喜心,可以這樣說;可是這個「極喜地」這三個字,極喜地這三個字講的卻是初地菩薩。所以既然 佛在佛經裡面已經告訴我們說,極喜地的菩薩就是所謂的初地菩薩的話,我們就不能夠濫用這個名詞,而去說布施都作得很高興的話,那就是所謂的極喜地的菩薩。用這樣子的濫用名詞的結果,會誤導以後的眾生,讓眾生覺得說只要歡喜布施,就已經是極喜地的菩薩了,所以當他再一次去看佛經,看到了所謂的極喜地菩薩的功德境界的時候,他往往會以布施得很快樂的方式,去體會所謂的初地菩薩的境界,那這樣子可謂:「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」這樣子的結果,這個眾生的法身慧命很可能就要因此而斷了。所以當我們在隨便濫用,特別是說 佛已經在佛經裡面,用來形容初地菩薩功德的這個名詞的時候,我們一定要小心,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事情。所以在這一節就先跟大家講說,「世忍」就是光是行世間人所知道的忍,或者是說光是忍於像世間人所能作到的行善布施。為什麼說世間人也能作到呢?因為我們今天講說佛教團體去行善布施,這個布施救濟的功效而言的話,是跟一神教的布施,包含紅十字會這些團體的布施沒有什麼兩樣的,所以像這樣的這個內涵,都叫作世忍的範圍。

接下來 佛繼續說:「聲聞緣覺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,所謂禪波羅蜜。」這個部分主要講的就是說,這個禪波羅蜜講到的是放在禪觀的範圍。也就是說聲聞、緣覺所行的這個忍,他的主要的對象是忍於 佛在解脫道裡面講的四聖諦的內涵,也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四項,四項諦的內涵。那我們說苦集滅道這四個諦,希望大家如果將來有因緣的時候,一定要找善知識好好地學一學四諦裡面的內涵。因為苦聖諦不是只有講一切都是苦而已;集聖諦也不是只有講說因為我們執著所以就有集;至於滅聖諦,當然更不是講說放下就是滅諦;最後道諦,自然也不是依照目前的這個講法,把這些前面的苦、集、滅三個字把它化約了之後,再來談道諦。不是的!因為如果沒有苦、集、滅這個詳細的內容的話,後面這個道諦你要如何指出它真正的道在哪裡呢?因為道諦這個道的意思,講的就是離苦之道。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苦的內涵是什麼?苦是怎麼集起來的?苦滅的狀態又是什麼?你必須對這些有充實的掌握之後,才能夠來講道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
所以我們給大家的建議是說,關於苦、集、滅、道這件事情,千萬不可以等閒視之。因為如果它是這麼簡單,用說苦就是苦吧,集就是執著,然後滅就是放下,這樣子的方式去理解的話,那麼我們相信許多現在的外道,包含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,哪怕他只是學學心理學,應該也能講出一樣的話。既然這樣子的話,外道或是一般的凡夫都能講出來的道理,為什麼苦、集、滅、道要被稱作是「聖諦」呢?所以從這個觀點來奉勸大家,這個裡面內容太多太多了,要請大家好好地安忍學習。聲聞緣覺所學到的就是解脫道裡面的四諦,他要忍於解脫道四諦的內涵。另外當然就是說,他這個四諦如果能夠成就的話,他就能夠見道,能夠知道怎麼樣的無生,這樣子忍於無生的狀況,就是聲聞緣覺所要忍的主要內涵。這個部分確實是波羅蜜沒有錯,因為它就已經可以渡生死的大海,可是它卻不是我們現階段所講的忍辱。如果大家從之前講次裡面講的世間忍跟出世間忍來去看的話,你就會發現這個內涵跟我們談的忍是不太一樣的,所以 佛這裡把它歸為它就是禪觀方面的波羅蜜。

接下來 佛繼續是在講說:「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,所謂被割截頭目手足,乃至不生一念瞋心。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」像這種我們說先講「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」,後面舉的「被割截頭目手足,乃至不生一念瞋心。」這個部分應該就是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談到的,佛陀回憶起往昔多劫以前,當時在修行忍辱,那個時候的名號叫忍辱仙人;當時他在行忍辱的時候,遇見了所謂的歌利王,這個王為了要測試他這個忍辱,所以一節一節地截斷他的身體,包含就像經文裡面講的割截頭目手足;但是這個忍辱仙人,在遭受這樣酷刑的時候不生一念瞋心,這個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當然我們看到了能夠修行到這樣的忍辱的時候,除了說一般世間的這個苦,所謂一般人所認知的身心的苦必須要能夠忍之外,他必然也對於波羅蜜這件事情,對於解脫這件事情,必然也都有所實證,才能夠在面對這樣酷刑的時候,完全不生一念瞋心。所以這樣子的一個狀況,我們說這是:「亦是忍辱亦是波羅蜜。」

不過大家在看這個經文的時候,倒不必把這些事情一定這樣聯結在一起,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現在在菩薩道的修行裡面的話,本來就隨著我們的修行的境界而有所不同,所以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的時候,當然我們不能夠讓人家隨意來割截我們的頭目手足。因為前面不是才跟大家說,談到這個命長,命長則長得、命短則短得的時候,曾經跟大家講說菩薩戒裡面,有一個輕戒叫作不故入難處嗎?那這個不故入難處,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好好地保護你目前的道器。既然是如此的話,今天在你尚在三賢位,在修行的時候,本來就還輪不到你去布施頭目手足的時候,這個時候大家不必把這個割截頭目手足,把它硬加在自己身上;而應該要把它當成說去揣摩、去想像一下,諸地菩薩修忍辱行的時候,未來可以到這樣的一個程度。那這個心裡面發起景仰,這個就是我們現階段應該要作的,而且我們要保護我們的道器。所以如果說從這個觀點去出發的時候,大家就應該會知道說,忍辱亦是忍辱亦是波羅蜜的話,簡單來說,就是我們在忍辱的這個過程,還必須要加上正知正見,也就是對於解脫的正確掌握跟理解,這樣子你的忍辱,才會跟一般人的忍辱有所不同。這個其實也呼應到我們上個講次講到的無漏戒的部分,因為那個部分也都是因為有正知正見的關係,所以跟戒法相應。至於說後面講的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跟般若波羅蜜的話,各自當然是波羅蜜的這個本質,可是他們本身在布施、持戒跟般若的時候,都有忍的這個成分在裡面。比方說你要忍於難施,要能夠繼續布施;比方說持戒的部分,難持要繼續忍於這個狀態要能夠持;般若波羅蜜就像說,能夠忍於智慧等等,像這類型的東西當然它既是波羅蜜,也是忍辱的一部分。

那麼「非忍辱非波羅蜜者:所謂聲聞緣覺的持戒布施。」前面講到亦是忍辱亦是波羅蜜的時候,佛說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這個部分呢,講的其實是菩薩。所謂聲聞緣覺的持戒布施的話,本身他是非忍辱非波羅蜜,因為這一個本身跟菩薩所實施的內涵,本質上就有所不同,所以如果是一個定性聲聞的話,等於說他整個作了這樣的一個事情,持戒、布施的這個事情,到最後他仍然是要決意要入無餘涅槃的。所以像這類型的這個行徑,我們就把它劃歸在非忍辱也非波羅蜜。

接下來在第八輯裡面,第200頁到201頁這個部分,文字的部分應該相當的清楚,我們很快的唸一次:【善男子!若欲修忍,是人應當先破憍慢、瞋心、癡心,不觀我及我所相、種性常相。若人能作如是等觀,當知是人能修忍辱,如是修已心得歡喜。有智之人若遇惡罵,當作是念:「是罵詈字不一時生,初字出時後字未生,後字生已初字復滅;若不一時,云何是罵?直是風聲,我云何瞋?我今此身五陰和合,四陰不現則不可罵。色陰十分和合而有,如是和合念念不停;若不停住,誰當受罵?」】(《優婆塞戒經》卷7)這個部分我們簡單來說,這個部分其實是 佛在針對大家修忍舉了一個例子,就是碰到人家罵你的時候,你是如何修忍呢?佛就善巧開示了:第一個就是觀「罵」的這個文字,你把它拆開的話,是一個字一個字拆出來的,這個一個字、一個字拆出來的時候,它之所以在你心裡會形成不舒服的感覺,其實是你自己把這個字給連起來,如果你順應它,本來就一個字、一個字出生的話,那麼這些罵的這些語言,其實只是風動而已啊!有什麼好瞋的?而且 佛還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五陰和合的,如果你的覺知心不對這些罵這些字自己想辦法把它整合在一起,你又怎麼會覺得罵呢?這是 佛的舉例。

接下來 佛繼續說:【「然彼罵者,即是風氣。風亦二種:有內有外,我於外風都不生瞋,云何於內而生瞋也?世間罵者,亦有二種:一者實、二者虛。若說實者,實何所瞋?若說虛者,虛自得罵,無豫我事,我何緣瞋?若我瞋者,我自作惡,何以故?因瞋恚故生三惡道。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,則為自作自受苦報。」是故說言:一切善惡皆因我身。】(《優婆塞戒經》卷7)佛繼續針對罵這個字,繼續給大家善巧方便,佛就讓我們觀察,如果罵這個字,比方說有人罵我們「不仁不義」這四個字的時候,當你把它結合起來的時候,你就覺得他是在罵你;可是實際上,這個四個字是在哪裡結合的呢?其實探究下來,原來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,把這個四個字結合在一起的;如果這個四個字按照它原來出來的這個順序,放開來看的時候,這個「不、仁、不、義」這個四個字,其實都是風氣在鼓動而已啊!佛就說了,你連外面環境變化的這個外風,你都不會沒理由的跟外風生氣,那對於這個四個字的風氣,你為什麼要因此而生瞋呢?

佛進一步甚至還告訴我們說,好吧!如果你真的覺得說這個四個字,非得要結合在一起看的話,那你自己想想看,那個「罵」有一種是實,有一種是虛。如果人家說的是真實的話,說中了你心坎裡,你有什麼好瞋的呢?你就應該要當下要承受。如果他說的不是事實的話,那他說的這個罵這個字,就像向天吐痰一樣,到最後那個痰不是會落到他自己的臉上嗎?跟我們有何關呢?所以從這個實、虛兩方面來看的話,我們也可以說瞋這件事情真的沒有必要。佛所開示的用「罵」這個字,來開示給我們這些善巧方便,給各位菩薩建議說自己可以多練習,你會發現還真的很有用。

佛當然最後就是說:所有歸結,所有的瞋,一旦生瞋的時候會生三惡道。所以你可以看看,從把這個人家罵人的字,在我們自己的心裡結合起來,然後結合起來的時候,自己結合之後然後自己生氣,自己生氣的原因,所以導致我們未來往生會有機會掉到三惡道裡面去。所以這個整個的過程可以說,完全都是自作自受,所以這樣看起來的話,我們說瞋這件事情,真的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,因為從頭到尾都是自己找苦頭吃。

由此原因我們曉得說,「忍」這件事情的修行,對於每一個菩薩來講,都非常的重要。希望今天透過 佛所講的這個「罵」的這個例子,大家好好地去體會,日常生活中盡量的活用 佛所舉的這些例子,相信大家在忍辱波羅蜜上面也能夠逐漸的精進。

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阿彌陀佛!


點擊數:22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