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心新聞網:掀開譚崔十四根本墮戒的神秘面紗 第二十五則:一切法本性清淨的正說與邪說

更新日期:2015/03/11     08:00

(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)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公僕表示,本則開始進入第九根本墮戒:對一切法本性清淨之教義,疑惑不信

宗喀巴云:「第九根本墮戒,謂對一切法本性清淨之教義,疑惑不信。亦分兩點說:一、於何對象違犯過失?謂對『一切法本性清淨之教義』,意指:無自性空義、無作者的教理而言。」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dcd9265d0101iq8g.html

http://www.wujindeng.net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5794&extra=

宗喀巴所云對第九根本墮戒的違犯對象,乃說對「一切法本性清淨之教義,疑惑不信;其內涵就是「無自性空義、無作者的教理而言。」宗喀巴要學法者接受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,是有其用意的。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施設此第九根本墮戒「不信一切法本性清淨」即屬犯戒之目的,無非是替自己辯白;假藏傳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諸上師包括宗喀巴在內,全都一致認為「慧灌頂」所食之「紅白菩提混合物」與實修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,「本性」是清淨無染的。這種說法正確嗎?當然不是!因為這種「紅白菩提混合物」的色法齷齪不堪,這類貪淫的心法也根本不健康。

三界一切法乃包括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中的一切法,若修禪定達到色界、無色界境界之人,基本上是已經離欲;相對於欲界具足貪、瞋、痴而言,是比較清淨的。然而色界有瞋、痴,無色界也還有痴,一樣是不清淨。換句話說,對三界一切法只要有對了知性的貪著,就是不清淨;最後也會因為執著這種不清淨的了知性,而在三界中生死沉淪。

依宗喀巴的佛法知見,他並不知道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的真實義。欲界中的一切法乃指五蘊、十八界,也就是欲界眾生所有的見聞覺知;換言之,眼根見色塵,耳根聞聲塵乃至意根觸法塵,這些十八界的法,謂之為一切法。欲界中人於一切法而言,沒有清淨可言,例如:眼根觸色塵之際,必然起心分別,待分別完成後,就有善、惡的分別心行;乃至有身行與口行三法相出現。意思是說,只要在三界六塵中有了知性,就有不清淨的法相出現。色界、無色界中的天人,安住在定境中的法塵,仍然有意識心對定境法塵的了知性,還是有不清淨的成分。

以欲界中的人類為例,其色身出生的要件,乃依父母和合之緣,而由第八識如來藏攝取四大種來「造色」而有。所以人類的五蘊、十八界,與第八識如來藏(自性如來)乃「非一非異」;意思是說,色身是由「自性如來」所造,那麼色身與「自性如來」必然「同在一處」而互相繫屬,故曰「非異」;然而色身是生滅無常,由色身觸六塵境界所引生的六識,也是由「自性如來」所出生而生滅無常,但「自性如來」是無始劫以來就已經是常住不滅的真實心體,故曰二者「非一」。「非一非異」依照世間相的說法,乃「這個色身是自性如來藉緣所生,與色身沒有什麼兩樣,故說為非異;但一個是生滅無常的色法,一個是常住不變的心體,故說為非一。」

自性如來」第八識如來藏乃是「本來、自性、清淨、涅槃」之體性,意思是說,「自性如來」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已經存在不滅,本來就有、從來沒有出生過,因為「無生」,所以「無滅」;「自性如來」有七種「性自性」,能藉緣出生三界一切法;「自性如來」的運作體性乃離三界之一切見聞覺知,故說之為清淨;「自性如來」之自體性乃為涅槃性,涅者不生、槃者不滅,涅者不來、槃者不去,故曰為涅槃。

三界眾生的色蘊由「自性如來」所造,由色蘊觸六塵能夠衍生受想行識之一切法;故說五蘊、十八一切法與「自性如來」是「非一非異」。簡言之,三界一切法的根源就是「自性如來」,故說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的真實義乃指「自性如來」自體乃離三界見聞覺知之「清淨性」而言;不是在說三界一切法之「本性」清淨,乃因三界一切法無一清淨故。宗喀巴本人是不承認有「自性如來」這回事的人,所以他所說的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,就是在說三界一切法,並非指「自性如來」而言。

再說,「譚崔金剛乘」第九根本墮戒所施設「一切法本性清淨之教義」之內涵為「無自性空義、無作者的教理而言。」宗喀巴引桑提巴所言:「『諸法無自性』,即是般若意。不應誹謗,經說:無智之人聞而不信,生誹謗故,功德皆失,死墮阿鼻。」

諸法無自性」其實就是「緣起性空」。宗喀巴誤解「諸法無自性」的真實義,也根本不知道「般若」的真實義,以「緣起無自性空」誤解為真實的佛法,誤以為聲聞解脫道的教義即是大乘般若教義。「諸法無自性」即是在闡明「緣起無自性」。「諸法」泛指十八界法及其心所法,意思是說,六識的出生乃依六根觸六塵境而有,乃「緣生」之法,而六根是由「自性如來」所生;故說十八界法是依他法所生,沒有真實不滅的自體性。修學解脫道者,現觀三界一切法的虛妄不實,又因為相信三界中有一個真實法常住不滅,因而能夠真實的斷除「我見」、「我執」、「我所執」;於死後能完全放捨自我,將三界一切法(五蘊、十八界)滅盡而入無餘涅槃,獨存第八識「自性如來」於無餘涅槃中。所以宗喀巴所說「諸法無自性,即是般若意」,乃不知「三乘菩提」的真實義而有此笑談。

由於無餘涅槃是「自性如來」的獨住境界,而「自性如來」的體性是離三界一切法中的見聞覺知,故說「涅槃寂靜」。二乘聖人能夠入無餘涅槃,只是知道有一個「涅槃本際」常住不滅,但生前並沒有實證第八識「自性如來」;故說二乘聖人是「能入涅槃但沒有實證涅槃」,乃因諸解脫聖人只能放捨自我,沒有「般若慧」的關係。

無作者的教理」是甚深又極甚深的教理,宗喀巴既然已經否定了「自性如來」第八識如來藏,就無從了知此「無作者教理」的真實義。但為什麼會在《密續》中出現「無作者」這種佛法名相?乃因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諸上師的著作,經常是在正統佛法中東抄抄、西抄抄,來誤導別人相信他們的外道法即是佛法;再依於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的經驗,從佛經抄襲一些佛法名相,經過自意思惟、扭曲再寫入《密續》中。像這似是而非的論調,縱使佛門中的法師,若沒有「三兩三」,還真是拿他們沒轍。

無作者」也是在說「自性如來」,乃因五蘊、十八界與「自性如來」非一非異的關係,一切的所作,全都是八識心王的和合運作;但「自性如來」的體性是離三界六塵的見聞覺知,故說「自性如來」是個「無作為者」。就如禪宗祖師爺經常以「神頭鬼臉」說:「無手能打鼓,無腳能跳舞」,就是這個「無作者」的最好寫照。

以正統佛教「自性如來」的自體性而言,是離三界一切染污的,也就是說,「自性如來」的運作是離三界六塵的境界;這個時候來說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是可以說得通的。然而三界一切法皆是「自性如來」藉緣所生,與五蘊、十八界「同在一處」,乃「非一非異」;依五蘊、十八界的角度來說三界一切法,全都是染污不淨的,此時說「自性如來」是「不垢不淨」、「非有作、非無作」

自性如來」空無形色,有常住不滅、能生萬法的真實體性;一切有情生命的輪迴,全依此「空性心」而顯現「生滅相」,此為「緣起性空」的真實義。若以「自性如來」的角度來說此輪迴法相,可以說是「般若真實義」;但若如宗喀巴以及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諸上師,否定「自性如來」第八識如來藏以後,來說「諸法無自性,即是般若意」,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。為何如此呢?這是因為當宗喀巴否定第八識「自性如來」以後,再將樂空雙運時專心領受淫樂的離念靈知心建立為「自性如來」時,已經成為牛頭逗馬嘴的四不像了,根本就不是真正的「自性如來」

宗喀巴根本不知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真實義,以假藏傳佛教至尊」身分,東拼西湊的方式來說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;將盜取來的佛法名相,以雙身法的法義加以扭曲套用,就變成今日諸多《密續》的面貌。從元朝以來,歷經明朝中葉到清朝,由於喇嘛教義傳入皇宮而滲入漢地,並且也已東傳日本,以至於諸多《密經》、《密續》相繼編入日本的《大正藏》中;諸多學法人看見日本的《大正藏》「密教部」《密經》、《密續》中出現「雙身法」的修行,誤以為是佛法的正修行,此舉傷害佛教甚鉅。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與其所施設之十四根本墮戒,就是最明顯的例子。

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所施設之第九根本墮戒:「一切法本性清淨的法義」,無非是要誤導金剛乘行者,相信他們所修學的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,其本性是清淨的;要大家相信他們所闡述的內涵,就是佛法說的「無自性空義、無作者的教理」。宗喀巴特別強調「諸法無自性,即是般若意」,意思是說,「一切都沒有真實不滅的自體性,最後必然成空,一切法空即是般若的意思」;「般若」經過宗喀巴如此的扭曲,變成「一切法空」,既然一切法都空了,那還有什麼「作者」可言,探究生命從何而來而想要尋求開悟的行為,也就成為沒意義的事了,密宗行者就不會想要追求般若的實證,譚崔雙身法便可以無憂無慮地弘傳下去。所以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可以大言不慚地施設第九根本墮戒:「一切法本性清淨的法義」,因為「一切法最後成空」,空即是清淨無染;空也是一無所有,那還有什麼作者,所以「一切法本性清淨」

邪人說正法,正法亦邪」,這句話印證在宗喀巴身上,是最恰當不過了。假藏傳佛教與正統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已經完完全全是兩個不相同的宗教。一個是專修「譚崔金剛乘」雙身法而仿冒佛教的宗教,所說法義雖有諸多的佛法名相,但內涵早已經偏離正道甚遠、甚遠,看不到一點點佛法的影子;正統佛教的所說,不離對五蘊、十八界生滅虛妄的現觀,也不離「自性如來」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;有說人天善法乃至三惡道的輪迴法,也有說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道,更有成就「究竟解脫」的成佛之道。諸學法者於中應該要有明確的抉擇智慧,否則被誤導而誤學,墮落三惡道只是遲早的事!(採訪組報導)20150311

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


註:原出處引用sina網站之文章已關閉,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(點此開啟)(備份擷圖取自https://web.archive.org

註:原出處引用wujindeng.net網站之文章已關閉,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(點此開啟)(備份擷圖取自https://web.archive.org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