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

2023年義工講習「宗風與門庭」

此影片為本會2023年義工講習課程之部分內容。

主講老師:楊正旭理事長

(歡迎轉傳連結,請勿下載上傳至個人網頁、部落格及粉絲頁,謝謝您。)

 

接下來,就歡迎楊老師、理事長楊老師來幫我們講第一堂課。

陸老師、高老師,以及諸位執事幹部、還有參加講習的義工:阿彌陀佛!

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要講「宗風與門庭」,如果大家已經參加好幾次了,那就會知道說,這裡面大概是什麼樣的內容。你們手上也都有、有一本那個小冊子,就是說有《宗風與門庭》;這本小冊子不是流通的,是你參加義工講習,我們就會才會給你,你願意在講堂作義工我們才會給你的。

好,那我們首先看這個標題:「宗風與門庭。」當然可以簡單的就是說,什麼叫作「宗風」?後面當然會講,我現在只講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說:正覺!你來正覺,你應該聽聞什麼樣的法,或者你應該修證的什麼法,你應該證的什麼法,那你應該怎麼樣再繼續修習更深的法;還有你要怎麼去消除性障等等,要怎麼從義工當中去累積福德資糧,然後迴向讓你的道業增進,這些都是屬於正覺的宗風。也就是說,你進來正覺以後,你就要建立這樣的心態,你要知道說,我應該要學什麼法,我應該要怎麼作,這是對於個人來說建立的一個心態;就是說這是針對每個進來的人,個人所應建立的心態。或許你的目標沒那麼遠,但是最少你要知道說,我們的宗風就是這樣的;如果你進來不是這個樣子,那就是變成有辱宗風,這樣瞭解嗎?所以我們必須讓你知道說,我們的宗風是什麼,而不會讓你有那種說,我進來只是來看一看,那就是叫作有辱宗風了。

好,那「門庭」就是說:這是針對整體的義工來施設的,那整體的義工還包括學員,你不是義工也是在門庭。因為門庭,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——我們累積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的地方,就是我們的門庭,就是你在運作的地方。那既然你在這邊要累積福德資糧、累積智慧資糧,那我們在你進來了這裡,我們就要施設很多的規矩,而不要讓你去違犯了這些規矩,而失去累積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的機會。所以,我們必須把這個規矩講清楚,這是簡單的從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來,就是「宗風與門庭」的簡單的一個定義。那後面我們會來繼續講解。

然後我們來看,我們來看看這一張底下有個副標,叫作說:「如何從作義工中修集成佛資糧。」那麼,你在作義工當中想要累積這個成佛的資糧,最重要的要有一個心態,就是你要不斷地修集四攝法。就是你在四攝法上面,你要不斷地去加行,否則你在作義工上面的累積的福德資糧就會很慢,這個進展就會很慢。那我們來看看,就是說,所以因為這個重要性,所以我們就會要求說,你在作義工,你想要累積福德資糧最基本的,就是要有要以四攝法待人處事。

末學想說你們都應該修學有一段時間,對於這個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你們應該都有某種程度的理解。基本上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不同階位的菩薩他所施設的、他所要去修的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都不一樣;那我們今天就是給你們作一個最低的要求,等一下我會列出來。就是說你在作的時候,你必須要就是說,你要慢慢的去達成我們的基本要求。

那接下來,為什麼要四攝法?你為什麼要用四攝法,你才能累積福德?也就是說,我們菩薩在修學「戒」的時候,除了說你所受的三聚淨戒,也就是說你正受戒,對不對?說我們菩薩學戒,那第一個,你是不是有受三聚淨戒?你們看這一張都說,說:云何菩薩一切門戒?當知此戒略有四種:第一種叫作正受戒。那麼因為這一段的論文比較長,論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,就是說我把它的解釋,因為我們要凸顯四攝法的部分,所以末學只是把「方便相應戒」裡面的內容留住,其他把它刪掉。當然我現在就是用簡單的解釋說什麼叫「正受戒」,就是你必須受三聚淨戒,你要當菩薩你必須受三聚淨戒,也就是我們的律儀戒,對不對?攝善法戒,對不對?你要修學善法,還有饒益有情戒,這個叫作正受戒,也就是三聚淨戒。

那第二個叫作「本性戒」,或者說叫作「自性戒」。本性戒就是說你的本性,你生下來以後你的本性就很賢善,所以對於你的身行、口行的這個善業,你會自然而轉,這就是你已經有了本性戒。

那第三個就是那個「串習戒」,對不對?那什麼叫串習戒?就是說你過去世都已經有修習過,都有受過三聚淨戒,那麼因為你也串習過,所以你在這一輩子就不會想要讓不好的、惡的心行現行;而喜歡樂於什麼?修學善法,這叫作你過去所串習而得的戒。

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最後一個,叫作「方便相應戒」。也就是說,你只要當菩薩,你就要修學這個方便相應戒;表示什麼?你當菩薩,四攝法是不能不學的,而且你這個也是到成佛的時候,四攝法才圓滿的。

好,那我們來看看什麼叫作「方便相應戒」。首先,我們來講說這個「方便」,「方便」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?譬如說,我們有說根本、方便、成已,有沒有?這個「方便」跟這裡的「方便」,意思是一樣的;也就是說,你要作一件事情,你要不要去加行?好!你要加行,要完成這個事情,你要不要施設方便?所以「施設方便」跟「加行」是不能拆開的。等於說你施設了方便,那麼它能夠跟你所要、它能夠達成你那個想要作成事情的目的,那就叫作「相應」,對不對?那表示什麼?「方便相應」就是說,你在這個事情上你有加行的智慧,你已經有加行的智慧才能叫相應。你施設方便不一定有效,但是當你施設的這個方便能夠與你所要完成的事情相應的時候,那表示你有加行智。

所以說我們現在來看:「謂諸菩薩依四攝事」,也就是說我們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「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恒相續轉」,那這裡講「恒相續轉」,也就是說你要不斷地去在作義工當中,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心態,然後讓四攝法自然而然地顯現在你的身口意行當中。當然我們現在不會要求你說你要這樣子,但是我們當然必須提出說,我們有基本的要求,希望你能夠達成。那麼也就是說這個「方便相應戒」,只要你是菩薩,你就不能不去調整自己的身口意行,這樣大家能夠理解!所以為什麼講堂現在會這麼著重這個四攝法,因為這是你在就是修菩薩道過程當中,你是絕對不能把它排除掉的;它確實是戒的一環,要不然不會說一切門戒裡面有這一項,對不對?

好,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看,你如果想要饒益有情,想要饒益有情是不是要四攝法?我們來看饒益有情,說「饒益於他」,三聚淨戒有沒有饒益有情戒?有啊!所以你說我受了三聚淨戒而不行四攝法,這樣你算哪一門的饒益有情?是不是這樣講。所以我們來看,說:「謂諸菩薩依四攝事,即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;能與一切(分)有情利益,能與一分有情安樂,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,是名略說菩薩(所有饒益於他)。」這裡兩個字叫「所有」饒益於他,表示這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一定函蓋法施,對不對?要不然不可能說它是「所有」,表示這個四攝法是很重要的。你想要饒益有情,就一定要四攝法,那你不行四攝法,其實你在精神上是犯戒的,因為饒益有情戒你不想達成。

所以說,這個四攝法,我今天提這兩個主要就是讓大家、希望大家能夠接受說,心裡要有個作意來說:我四攝法一定要完成。其實你不作四攝法,雖然在戒律上,我們三聚淨戒上,表面上你是沒有犯戒,但實際上從菩薩來看,你就不想學一切門戒裡面的方便相應戒;它是屬於戒的一部分,它不是戒律外的東西,是戒的,嚴格來講它是屬於戒的一部分;只是我們現在不會跟你講說你怎麼樣就犯戒,我們不會這樣講,我們還是依我們所受的《梵網經》裡面的戒相來跟你判定說,你有沒有根本、方便、成已。那事實上如果我們是菩薩,你在四攝法上違背了四攝法,在層次上來看,從比較深的層次來看,其實你是違戒的。這樣大家必須記在心裡面,然後將來對你的四攝法,想要達成四攝法的會比較容易達成。

好,那我們接下來看,那基於前面所說的,我們當然會有一個基本的要求。因為你只是進來剛作義工,我們不可能說剛作就叫你完成;但是你必須完成,這是論裡面說的。那我們對於你如果在正覺作義工,在四攝法上當然我們要期望。我們不是強制!不是強制!因為我們如果強制,到時候你不肯作義工,說:「這個太辛苦了!」因為這是什麼?忍辱這件事情是很辛苦的,這真的很辛苦!我教忍辱,我就說:「如果你覺得你還在忍,那你就還有空間;那你如果說你不覺得你在忍,那我恭喜你,你這個忍辱有某種程度了。對於某些法你的忍辱成功了,因為你不覺得你在忍,表示你的心性已經改了。」然後他就講,他說:「老師!你叫我們忍辱不能生氣,那我明明氣得半死,你(教)這樣對身體是不好的。」他說:「我很氣,但是我又不能發作,我發作以後可能對身體好一點,但是你要我不生氣,我身體會受不了。」我說:「修忍辱其實不是壓抑,而是你的想法要改變,你看待眾生的想法要改變。」

我們經常看待眾生是不是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在想?但是菩薩是不一樣的,菩薩來人間要幹什麼?就是要來吃虧的。你虧吃得越多,表示你的功夫越好、你菩薩道行得越好,對不對?你怎麼可以期待說,「你要欺負眾生」,當然不是這樣。所以你如果換位思考的時候,再從你的菩薩行來看,眾生為什麼會這樣對待你?你從來不去想說:「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?」你只想說:「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?」這樣了解我的意思?就是說基本上,如果人家這樣對待你的時候,你要有一個想法:「他為什麼這樣對待我?」而不是先檢討說:「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?」這是你首先要建立的一個(觀念),要不然你的四攝法一定不會成功;如果你不換位思考,你四攝法的施行就很難達成,所以說你在這上面,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改變。不是叫你去忍,說:「對方對我這麼差,我又要忍著不生氣。」當然這是初期你要去對治。

但是你的智慧是,我們剛剛是不是講叫作「加行智」?「方便相應戒」是不是有「加行智」?你要加行是不是要有方法去改變?所以你必須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,而不是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想,因為你檢討對方的過失是沒用的,你只要檢討自己的過失,那才是最大、對你來講才是最大的利益。所以說這個我們必須、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一個,對於「四攝法」既然須作,所以我們也必須說,你最開始你要怎麼去作?所以第一個在布施方面,你最少要作到「無畏施」,對不對?你不要讓大家都對你感到害怕,對不對?譬如說,感到害怕,他是不是就不想跟你共事?那你後面都不要作了,所以說你第一個要作到「無畏施」。

我們布施的時候,我們「布施」,你們禪淨班講過對不對?「財施」,我們不是要叫你作財施。你如果剛進正覺不久,你也不是親教師,你也不能說法,你也不能法施,那你剛好在作義工的時候,去修調養自己的心性,然後讓眾生對你感到無畏,那你的功德是不是很大?這種心性其實是感染性。如果你在一個團體裡面,大家都能夠行四攝法,那些不想行四攝法的人來,他也會自動行四攝法。在台灣是不是這樣子?譬如說,你跟人家,你買東西完以後,人家拿東西給你,你會不會說「謝謝」?會!這為什麼?就是養成了這個風氣,就是我們什麼事情都很客氣地對待對方。那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行四攝法,那些不想行四攝法的人,他會被你感染,他的性格也會跟著改變。所以你在這邊,你基本上要作到「無畏施」,這是我們對你的要求,不要讓人家害怕你,說:「唉呀!我不喜歡跟這些人在一起工作!」然後就想要離開你,這樣你就失敗了。這樣大家能夠理解我說的?

好,那第二個你不要作到怎麼樣?有人如果跟你、有人如果在背後說你:「這個人好紅!」在正覺這不是好話;在外面如果說歌星什麼,說「這個人好紅」,這個是好話對不對?在正覺的好話是什麼?就是說「這個人心性很好」,「這個人講法好像不錯」,這個不錯!「這個人長得莊嚴」,這都是讚美語。「這個人很紅」,這是什麼?「貶低語」。這樣了解?為什麼說你很紅,因為他認為你仗勢,他對你,他為什麼講這句話?一定對你的某些行為不滿。因為一般我們不會在這種團體,不會講「很紅」這句話,這樣大家了解?如果當有人跟你這樣講的時候,你也不用怪罪他,你要想說:「我為什麼作到讓別人家講這句話?」表示什麼?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,讓人家覺得你是很仗勢的;你很仗勢,但是事實上你覺得你沒有,那為什麼別人會這樣來看待你?這個當中一定有原因。

譬如說你碰到事情的時候,你那臉是擺著一個很嚴肅的臉;譬如說你心裡對某些事情不滿的時候,然後你在處理的時候,你讓人家覺得你的態度是什麼,雖然你沒有出惡口,但是你在四攝法上面你已經失敗了。因為你板著一個臉孔,講出來的話就是責怪人家的話,「愛語」不見了,然後那個「無畏施」也不見了,那當然「利行」、「同事」不用說了,對不對?人家不可能跟你這樣的人共事。所以如果你聽到有人跟你講說:「這個人很紅!」你就要檢討自己,不是去檢討對方,因為對方是,他感受的是這個結果。你這樣了解,他的感覺就是這樣,表示你有改進的空間,就是在正覺不要講說誰很紅,那這一句話講出來,有時候傷害性很大。假設有人在親教師會議說「某某人很紅」。你想想看不得了,親教師會議裡面,大家是不是親教師團?你作義工再怎麼紅,也應該紅不過 導師吧!對不對?怎麼這個人會紅到親教師會議被人家講?那這個是傷害性就很大。假設他是胡扯,他犯戒,那他自己的事;但是我們被人家這樣講,那我們就要檢討自己。

這個就是說,你以後在處理事情上面的臉色,不管你多生氣,想要發怒的那一剎那,然後突然間變笑臉,很難對不對?但是只要我跟你提這個事情,你將來就會記住這些東西,我今天講的會舉很多例子。譬如說我再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有人當然會舉報,然後呢,那個人氣起來,他很多話就出來;當然我不是說,這某人這樣不對,只是說,他說某人今天跑到這個位置,都是因為他巴結那些有權勢的人,所以才能今天到這個位置。這個我不怪他,因為他的感覺就是這樣。但是你讓人家有這個感覺,就是你的問題,他沒有問題,你讓他有這個問題出現。但事實上我看了以後,這罵好多人,連最上級都罵到,是不是這樣講?所以有時候話不能亂講。當然他沒有過失,因為他的感覺:我那時候會怎麼看到這個為什麼會產生那個感覺?就說「糟糕」!就說你害人家。就是第三個,害人家墮於什麼?「不善處」,因為他說的有一點不符事實。

譬如說他認為說,這個人的職位,是行政部長指定的,他因為巴結行政部長,所以會到今天這個職位。但是呢!我很清楚知道,這個職位是最上級指定的,我同修從來沒有說,上級要指定某個職位,我同修從來不會說她去跟上面推薦那個職位,不會!我們都是由上面指定說,因為那個位置很重要。所以呢!我同修都不會提名字,上面有他想要用的人。那麼你想想看,這件事情變成說,是不是變毀謗到最上面那一個,指定的人那一個,是不是這樣講?當然喔!說他不明事實,我們不是責怪他。只是說如果有人這樣講的時候,表示你的空間是很大的,你讓人家錯解了。所以你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,都有改進的空間。

我今天舉這些例子,各位都不用對號入座,我都是為某些人好;相對的,你是舉報,千萬不要用情緒的字眼,因為你畢竟去毀謗到上級,雖然你是沒有「根本」、「方便」,但是你毀謗到上級有「成已」。我不是說你犯了戒律,我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場,但是我必須要說明的就是說,你舉報的時候都不要用情緒化的字眼;不要去推測,因為你這個不是事實,我們一看就知道。那當然我這個是舉例來講這個事情,因為我們四攝法有信箱,有四攝法的信箱,你可以投進來,那我們會去看,那我們會去盡量因為這個不屬於戒律的部分,而是讓大家為了讓領導幹部,能夠養成四攝法的習慣,所以也讓大家不要感到害怕,所以我們就施設了四攝法的信箱,那這個舉例就先暫時停在這邊。

那接下來說愛語。那你碰到各種逆境,你都能口出柔軟語,就如同我剛剛講的,很生氣,但是你仍然要含笑,這個常展舒顏就是你含笑,含笑對待對方;這是要一直訓練、一直訓練,要變成習慣。那你們可能會說,你這個人笑裡藏刀,很生氣還要展笑臉。不是!笑裡藏刀是說,我雖然展開笑臉,但是我心裡在想的是背後捅你一刀,這才叫陰沉,我們說陰沉,不是這個才叫作修忍辱。就說我很生氣,但是我還是含笑,這是你要去訓練的;心裡多生氣,我仍然是含笑,我要特別講這個就是你將來歷緣對境的時候,你才會想起我說的這一句話,就說你曾經聽過這一句話,所以你將來在歷緣對境的時候,很生氣想要發作起來或者是說我要板起臉孔的時候,你仍然是含笑。也就是說,不管你對對方這一件事情多麼不滿,你都要養成含笑面向對方,這樣對方容易接受;你如果板著一張臉然後跟對方講,對方第一個感覺就是你來責怪我,馬上第一個就是他很清楚。大家都沒有很傻嘛!對不對?你板著臉孔、那個語氣,人家會不知道你是來責怪我的嗎?所以大家在這個狀況下,必須什麼?忍住,然後含笑。含笑,就是說這個含笑是菩薩度眾所必須具備的條件。這你要一直學,學到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他不會再笑了,因為他這些習氣沒有了。但是你前面要累積福德資糧,你要有含笑舒顏的能力,這樣修忍辱的過程才容易達成。已經過了四十分鐘了,「宗風與門庭」還沒講,那麼這個愛語,就大家要記住這樣的一個法。

好,那利行,我們講利行,最好的利行是什麼?就是讓大家願意捨棄那個不善法,這才叫作利行。我們從學佛的觀點來看,是不是他願意去捨棄自己的不善法,你們現在學佛都在幹什麼?斷邪見對不對?捨性障那是不是都叫捨不善法?他願意跟你一起捨不善法,那我們不要求你這樣,你也沒有這個能力,對不對?那我們要求你什麼?希望你的身口意、身行、口行不要讓義工來罵,口出惡言來罵你;那他口出惡言罵你,他是不是墮於不善處?或者在背後說你壞話,這個就是令對方墮於不善處,所以你的布施愛語上面你要小心,因為這個讓對方墮於不善處,其實就是你的愛語出了問題。所以愛語,只要你的愛語這一部分弄得好,那麼你的那個利行方面,就不會讓對方墮於不善處。他不願意跟你一起共事,但是不要讓他墮於不善處,這是你應盡的;你來學佛,你對待其他的義工,你本來就是最基本的要求。

那麼最後一個就是同事。那同事就是說,因為你的緣故,然後讓他不想在正覺當義工;同事就是願意跟你一起共事來護持正法,結果他最後不願意了,這種事情在正覺發生很多。那有些人就是說,他因為義工作得不順,他就不想來正覺了,他就不想了,來了十幾年然後因為在事相上的不順,他就否定了正覺,他用這個人來代表正覺,或者說用某些人來代表正覺,說正覺的人都是這個樣子。那你的行為是不是害了正覺,對不對?好,都走了,當然我們如果從某個角度來看說,那走的人是不是很愚癡?是很愚癡!

我們從兩方面來講,他走,他一定對正法不信受,對不對?如果說他對正法還有信受,然後他因為這個事相問題而離開了正覺,那這個人是不是愚癡?因為正法還在嘛!就是要你修忍辱行,結果你不肯修,然後因為這個對於這個事相的問題而離開,那是不是愚癡?所以呢,他待在正覺越久然後離開,就是越愚癡,那是不是這樣?道理就是這樣。待五年(離開)的愚癡比較少,待十年(離開)的愚癡、癡子,待十五年還走,那就更愚癡了,對不對?

那這是從說他正法還信受,那假設說他事相上的問題,引發他對正法也不信受,那麼他仍然是這個層次;仍然是,為什麼?自己被騙了十幾年才發現,那是不是你待越久越愚癡?你發現你被騙了嘛!你在正覺待了十五年,我是說我們沒有騙他,是他自己認為被騙了,所以他離開了,因為他不信受正法,表示什麼?我被騙了十五年,那是不是被騙五年的比較聰明,對不對?騙十年,還有騙十五年、騙到十年走的仍然有啊!對不對?那你要不要跟這些人走,當然不肯嘛!他那麼愚癡,我幹嘛?他不管什麼角度來看都叫愚癡。好,所以說我們就是最基本的要求,這個大家要就是說,你不要作到讓人家墮入這些狀況。所以大家在四攝法上,基本上要用心去護持。

那接下來,那要完成這個四攝法,有一個法要去修,叫作生忍。就是說我們忍辱啊!有兩法對不對?一個叫作生忍,一個叫作法忍,說「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,行法忍得無量智慧,所以說福德、智慧二事具足,故得如所願;譬如人有目、有足,隨意能到」。那「忍」,你行四攝法,你不管任何情況都不能生氣,那你最好就是什麼?接受對方嘛!我剛剛講了嘛!就是你能忍,你能忍,忍叫什麼?你能接受啊!還有呢?你證的法呢?你能安住嘛!你能安住在眾生,你都不覺得你在忍,那是不是你已經能安住?那如果你還在忍,那你都沒有發作,是不是也算接受,對不對?  

好,那麼從各位的狀況來看,你們是先信有如來藏,所以進來正覺,然後作義工,對不對?你們到底有沒有法忍?有!沒有證得也有法忍,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。行法忍對不對?你到底有沒有法忍?我們先來看,你信不信每個人都有一尊如來藏?都一定有嘛!沒有你早就走了對不對?那你對於這個,這個每個人身上都有如來藏這件事情你接受了對不對?你信了對不對?那叫不叫忍?信有三個要件,就是說你要信一個法,像這種佛法,你信,有三個要件:第一個就是忍,你接受了對不對?接受了!但是你為什麼接受?因為你在某種程度上有勝解,勝解知道嗎?你對如來藏有某種程度的勝解,你沒有親證對不對?沒有親證不算勝解,但是你為什麼信?因為你有某種知見,可以來印定說每個人都有如來藏,所以你信了,所以你有某種程度的勝解,所以在信上面一定有忍,一定有勝解。

最後還有一個叫什麼?你也想要得到;你也想要得到,而且我相信我能得到,這叫作信的條件。那麼這個「信」,所以我們回頭來看看琅琊閣,琅琊閣走了對不對?表示什麼事情?他的信是不具足的,然後跟著他走的那些人,那更差了。我們剛剛有講到愚癡這個事情,人家走了,你竟然跟他走了!那你的信就不見了,對不對?那表示本來這些人是怎麼樣?他十信位不具足,十信位不具足才會去否定這個證悟的標的如來藏,表示什麼?他本來信就不具足,那走了我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,是不是這樣講?所以從信的角度來看,你們都一直留著,我很佩服哪一批人?他來竟然二十幾年都不想開悟!然後每次上課他都準時到,而且年紀也滿大,然後你想想看簡不簡單?他不簡單,只是說他覺得他沒有能力去得到,對於這個信,有能力得到這個信就差了那麼一點點;他相信他有什麼?有忍、有勝解,但是沒有樂欲,樂知道嗎?快樂的樂,欲望的欲,他對於這個法──明心這個法──沒有樂欲;也就是說,信要有這三個條件才叫具足。

所以一個相信有如來藏正法的人,他一定會努力去修學,這才叫作信具足。所以為什麼你說十信位具足了,他就必須函蓋這個條件,所以他才會進入十住位;所以你看前面這個十信位的具足,是不是變很重要?那各位是不是已經十信位具足了?當然是啊!你都還沒離開,你就想要去得到,要不然你今天為什麼來聽義工講習?你如果不是為了累積福德資糧而能明心,你幹嘛來聽這個義工講習?表示什麼?第一個,你接受有如來藏了,對不對?第二個,你有勝解了,對不對?所以你印定祂是真正的,如來藏是真正,你這個法忍有了,是不是?那第三個,你想要得到!從你們今天來就證明了,對不對?那是不是你們的「信」,對於想要明心這個「信」具足了。是不是這樣子講?從這個角度來看,其實是這個樣子,所以說你們有「法忍」,只是如果你沒「明心」,你是沒有「無生忍」而已,你沒有「無生忍」跟「無生法忍」,就少了「無生」兩個字,當然差異很大。但是就是說你並不是沒有「法忍」,因為法的範圍很大,你接受了這個法,或者你證得這個法;或者你證得,譬如說,你證初果,你當然有「法忍」,你也有二乘法的「無生忍」對不對?所以說,你並不是完全沒有「法忍」,只是你沒有大乘的「無生忍」;沒有明心就沒有大乘的「無生忍」,只是差這樣子而已。而不是說你沒有「法忍」,那麼能夠接受、能夠安住,這是大家記得。所以你在你這個忍辱,就是要完成你的四攝法的必要條件;如果你不行忍辱,你就辦不到。所以這裡講什麼?「譬如人有目、有足,隨意能到」,你有「法忍」、又有「生忍」,怎麼可能四攝法最基本的要求你辦不到?

那麼接下來,這個可能要先講(因為現在已經過了五十分鐘了,搞不好最後連宗風與門庭都講不完),說推廣部,它有反應了一些問題,就是說第一個,同一點的書攤擺了好幾年,當然不一定是十年,這只是舉了其中一個例子,認為不應該放棄,一定要堅持下去。他們就提出,就說你勸他他也不願意,如果我們講說「可惜」,這個是很難成立,就說擺了十年要把它放棄,「可惜」;我覺得這個「可惜」很難成立,為什麼?如果假設(不好意思,感冒沒有完全好。)譬如說,你在一家公司上班,然後你都領不到薪水,那幹了一年,那你離職會不會覺得可惜?不會!同樣的道理,在這裡擺書攤的目的是要幹什麼?是要接引眾生,結果在這個地方擺了十年了,都接不到眾生;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,就說這邊已經沒效果了,但是這些人還是堅持要在這邊擺書攤,那這樣是不是就有一些問題存在。那當然這當中,假設說你是有私心的,你就要去想一想,說我這樣的心態對不對?

譬如說,我舉例,不是說他們真的是這樣;譬如說,書攤有時候,經常會在公園的地方,是不是那邊人很多,那麼去那邊人很多對不對?人家來攤子,那公園環境是不是又好,然後那邊又可以乘涼怎麼樣,環境很好,所以我在這邊,就是可以待上一整天;然後又有義工時數,時數可以累積,這時候私心現起了對不對?就是說他是帶著私心的。如果你堅持在這個地方,你沒有帶私心,但是也有檢討的問題,何況是有私心?我不是說這些人有私心,我只是假設說,因為我不知道他們的原因,為什麼不撤?所以我說「可惜」不對啊!對不對?那不是可惜,那你是不是有私心?那私心的方向是可以很多的,對不對?所以說有人是為了義工時數:我在這邊待一天,那就有多少個小時。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結果?

那假設你是帶有私心的,我不知道你是什麼私心!那你就應該怎麼樣,我今天都不是針對說個人怎麼樣,而是說我們就是用心態來探討,因為這是心態的問題,假設你是因為自己私心的緣故,而不願意去尋找可以挑戰的地方,因為換個地點,你就要去適應新環境。可以挑戰,對不對?要去挑戰,所以你的那個,你是不是要去適應新的環境?你就不想,你不想,那是不是有幾分的懈怠?從心態來講,你是懈怠,你希望就是我在這裡順順利利的,我為什麼還要再搬走;問題是都沒有效果,你作這個義工的累積的福德資糧怎麼樣?就少了對不對?如果說這邊可以度很多人,對不對,那誰會要你撤?那你在這邊一定是說,度不到人了,然後人家建議你撤;你又不撤,這個就是心態的問題,所以這個是有必要去檢討。那假使你都沒有私心,那當然應該去挑戰、去尋找,你還要再去尋找;就是說我有多餘的人力,我們尋找哪些地點比較好,而不是堅持在這個地方。這樣大家在心態上,是必須作一些調整的。

那我們來看,兩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。就是說,他更換不同隊或者他參加不同執事時也不願意,他不想要換隊,他只喜歡什麼?跟他曾經共事的人在一起。好,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裡?這也是心態的問題!我們在作執事義工,是不是要去修自己的心性?除了累積福德資糧,修自己的心性也是累積福德資糧。那你在修自己的心性,你只喜歡跟你熟識的人在一起;也就是說,我跟他很熟,這樣很輕鬆,那你怎麼行四攝法?你的四攝法是不是不容易達成?你應該換隊去跟不同的人相處,然後假設你處的逆境越大,你的機會是不是越大?當然可能你受害的機會也越大,但是你的機會也越大。如果你有能力,你應該是選擇什麼?挑戰大的,除非你不想修四攝法,對不對?有時候講其實也不難,我只要不生氣就好了,但是你看人心真的很難,所以你看人心的力量有多大,很難對不對?歷緣對境的時候忍不住,就整個都爆出來,所以這件事情真的是很困難,但是你就是要去接受挑戰。

你在正覺,你想要累積更大的福德資糧,就不可以用這個心態來說,我只願意待在這個地方,而不願意更換別的隊,不想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,這是心態的要去調整。你想要累積更多的福德資糧,你更換越多越好,你跟不同的人,不同心性的人相處,這樣子越多人越好。你將來,將來萬一你去,你未來世,你跟很多人結善緣,你未來世只要碰到一個把你帶進正法,你不就結了?你現在都只跟這幾個人,萬一這幾個人未來世都沒有進正法,你剛好也沒有機緣進來,對不對?是不是會變這樣?假設你跟一百個人,結果這一百個人當中跟你結了善緣,結果有一個人進了正法,跟說十個人未來世進正法,當然一百個人進正法的機率大了。所以這是大家必須去,大家必須去檢討自己心態的地方,而不要說我只想要跟熟識的人在一起,這心態上面是有問題的。

從我們剛剛講四攝法,你再回頭來看看,這個心態會不會有問題?我進來正覺當義工,本來就是要累積福德資糧,結果你現在卻……你的行為卻是把累積福德資糧的那個機會降到最低,有沒有這個感覺?有嘛!你應該是越困難的去作,你的福德才會大嘛!大家不願意作的你去作,你的福德是不是大?末學以前來當義工,我第一件事情作什麼?掃廁所的,然後我還用手,當然現在看起來,聽起來很噁心!我不講這個。就是說大家不願意作的,然後你去作,不是說怎麼樣,對於你是不是調整心態,去接受了這個事情,你要不要調整心態?譬如說你覺得那個很髒對不對?但是你在當義工的時候,你接受的時候,就沒有髒這個事情,是不是你已經改變了想法?所以我們在這個當義工的進行當中,其實都是在改變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叫你什麼去壓抑,就是說你看待事情的想法要改變嘛!你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沒有改變,是什麼原因?你對這件事情的見解有無明。你為什麼會作出錯誤?對看待事情,為什麼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想,而不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?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面,你有無明,所以你必須破除無明,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,說不定你就不會誤解了。這樣是不是無明就被你破了?這才是你在四攝法當中你要建立的心態:就是改變想法!

如果你都不改變想法,你看待事情的想法都不改變,你在四攝法上面的進展就會很緩慢;所以我剛剛為什麼要強調要反向來看?因為你如果不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,你不會去破掉自己的障礙,你才會接受嘛!你忍就不覺得忍了嘛!因為你覺得它是合理的;那你為什麼還有忍的問題存在呢?就是你會覺得你有忍,是覺得對方不合理嘛!那當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的時候,你可能就覺得對方是合理了,即使你最後怎麼想都覺得它不合理,那也沒有必要說我就要發作什麼事情;這些你在行四攝法當中,都是你要去建立的一個正確的心態,那這個都是因為不願意接受挑戰嘛!所以,其實這個是從剛剛的四攝法來看就是有問題。

那麼真正進入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題,但是剩下十五分鐘,我們來看看,進入正覺是你最明智的抉擇!從末學的經驗來看,這個你待在正覺的時間越長,你的感受越深,為什麼?因為你從剛進來,然後不斷地增長、不斷地增長;然後,像我(末學)從民國八十八年元月進來到現在多少?二十四年,超過二十四年,剛開始進正覺不會有這麼深的感覺,說我這是很明智的抉擇,但是走到現在,這種感覺很強烈,經常有時候會慶幸,幸好我這一世有進入正覺,真的很慶幸喔!就是說這種感覺是很深刻的!那麼你進入正覺,這是從感受來看,很難講一個具體的,所以說你們現在如果進來不久,你的感受不會這麼深,但是我的感受就不一樣;如果你在正覺都沒有進展,你的感受不會深,就是因為你覺得你有進展,雖然我學得也不是很好,但是我覺得有進步很多,你進步越多你會越有感覺說:「哇!這個我怎麼會這麼厲害選擇進入正覺。」讚歎自己!真的就是說這件事情是很明智的抉擇,雖然講不出一個具體的,但是我勉強舉幾個例子來跟大家說明,本來這個是我要用口語講的,我應該還沒那麼差要打字,但是為什麼我要用打字出來,就是因為有一些語句動用了這個經文,所以讓大家看一遍。

也就是說,你們是不是都知道說:「你死後什麼都沒有」,這你相信了對不對?那麼唯有什麼?「你的業隨身」,我們不是講業隨身嗎?那是什麼?唯有「善惡業隨身」不相離、不捨離,對不對?這是論裡面講的對不對?那你們還沒進來的時候,其實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道理,為什麼你所造的善惡業隨身不捨離?你不知道這個道理,你進來正覺以後你就知道了,對不對?現在你也聽 導師講那麼多經了,你當然也知道了,對不對?那當你知道了,你願不願意欣然接受去受菩薩戒?你會害怕了!你會害怕說:「我如果不受戒,用這個戒來圈住我」,你怕造惡業!就是說,你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!所以,你受菩薩戒,你心甘情願去受菩薩戒,不是為了明心。你不要想說:「我受菩薩戒,是為了參加禪三。」不要這樣想!那你的菩薩戒,你對於這個菩薩戒的理解就打了折扣;所以說當你進入正覺學法的時候,你願意接受,那這個是不是你最明智的抉擇?你受菩薩戒的功德跟福德有多大?這無量無邊!對不對?因為它不是只有你這一輩子受,你是盡未來際受;既然是盡未來際受,你所受的菩薩戒是盡未來際,那你的福德功德是不是很大?

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理由:如果你明心了!對不對?你本來在外面,你是不是不知道你生從何來、死從何去?外面的那些宗教是不是也都說:「你到底生從何來?」對不對?都在探討,宗教就是在探討生命的實相。譬如說一神教,他就說是耶穌基督,是他們的主。對不對?但是佛教不是,佛教講究的是什麼?每個人身上都有個如來藏。結果你來正覺以後是不是知道說:「你生從何來、死從何去?」你最少知道了,對不對?這個道理,你信了就相當有受用了,對不對?結果,你竟然還明心!親證「生從何來、死從何去」,可以現觀!你本來只是了解那個道理,等到你明心了以後,你竟然可以現觀!那這件事情是不是很珍貴?這麼珍貴的事情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情,那是不是你進入正覺,是不是都作了很殊勝的事?那是不是你最明智的抉擇?所以說,恭喜大家,對不對?你今天進了正覺,然後是最明智的抉擇;你再過十年再回頭來看這件事情,所以現在想一想,怎麼會有人明心了以後又跟著琅琊閣走?好奇怪!表示什麼?「他不能現觀!」他不能現觀,現觀的人怎麼會走?怎麼會離開正覺?所以,有時候想一想這個真的是難以理解!

那在正覺當義工是您最大的福報!你想想看,你在正覺當義工,正覺有兩個系統:一個叫作教學系統、一個叫作行政系統。那行政系統是為了要弘法利生用的,所以,你在這邊當義工的這個行政系統,完全是為了弘法利生要用的。那你想想看,你是護持了誰?護持整個正法的教團,我們說布施給阿羅漢就好了,你的福德是不是無量無邊?結果你是護持了整個弘法的正覺教團,你是親自布施了!是不是?所以你的福德是怎麼樣?無量無邊啊!因為你現在所作的都是為了正覺弘法,所以你會得到的是什麼?最大的福報啊!對不對?你這一輩子去哪裡還可以得到這樣的福報?哪個地方有傳正法的教團?沒有嘛!所以如果說你在這裡是得到最大的福報,是不是你同樣就是作了最大的抉擇?你在學佛的道路上面,你是作了最正確的抉擇!

那接下來就是真正講正覺的宗風,但是剩下六分鐘而已,我們來看看。你進入正覺,那正覺……我想你們都……就是說,我這個鐵定是講不完了對不對?那你們每人都有一本,那你們再看看,反正你們聽過好多次,少聽應該比較沒關係。那我把它轉到比較重要的地方,因為我還有一個地方需要讓大家理解,這個大概還要再講一個小時。就是在這個上面就是說,就是說我們要求說:「要尊重上面的職權」,就是說因為上面所作的決定它是多方面的,所以會有一些經常發生爭執,就是有問題。所以呢,我在這裡就是說提出了一些你心態要去調整,會爭執就是因為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。這是最基本的對不對?也就是說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。那你千萬不要在爭執的時候想要壓過對方,這是你必須要記住的!發生爭執的時候,你就要先停下來冷靜思考,因為你如果不冷靜下來、不停下來,你後面的言語就會不斷的加乘,乃至最不好的話都會出現。末學曾經跟一個同修,就是有一個學員,就在爭執,他當場跟我爭執,然後他最後罵我一句話,他說:「這個邏輯連中學生都懂。」講出這一句話,當然他最後懺悔了!但是,想想看他的心態是什麼?就是他想要壓過我!但是,我從來沒有想要壓過他,我其實就算了嘛!你不接受我就算了,這樣了解嗎?

但是,你在領導上面,你沒辦法說「我接受你」。因為他不了解整個情況,所以你這時候……領導,你要有智慧,但是你在說的當中你要注意一個,就是說最後結果很難預料,但是你千萬不要想說:「我要壓制對方。」然後最後講出一句什麼?說:「到底你是組長還是我是組長?」這種話不能講,這種話一講出來,人家會覺得你用權勢在壓我;大家都很討厭,對不對?討厭說你用權勢來壓我。這種會發生的,是有事例的,我講的這個不是沒有事例的,就他講就是說反正爭執不下嘛,說:「是你組長還是我是組長?」當然我們尊重組長最後的決定,所以你們大家要有這個,就是說即使他是組長,你覺得他不對,你也不要想要壓過他。在這個爭執的時候,雙方都要怎麼樣?就是大家已經口氣(高昂),我想大家在爭執的時候,應該都可以聽出來對方的口氣;所以當你一警覺到對方的口氣的時候,你一定要記住:我不要壓過對方。你就暫時接受對方,然後譬如說:「那我回去再思考看看!」當然回去思考看看,不一定要照他的意思,然後過幾天回來你還是跟他講說:「我還是覺得怎麼樣……」你想更多的理由來說服他,但是不用當場說服他,因為他已經處於不理智的狀態。這樣了解我的意思?就是說口氣高昂出來以後,就是人已經處於某種狀態,是不適合溝通的狀態,這時候你就要想辦法停下來,因為多堅持己見沒有意義。

我不是說你一定要……要說:「你的想法才是對的!」而要去改變你的決策,沒有這個意思,只是說大家都要去尊重領導的職權,而不要產生這樣的爭執,領導有他的任務,有他的各種方面他需要去考量,所以他沒辦法接受說每一個人來跟他建議,他都要接受。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,領導要面對的人很多,所以你要接受什麼?我們不可能說每個人提的意見,都要去要求他接受;你提了建議,你提了,你盡心力了,說我這個是為正覺好,所以我跟你提這個建議,你提了,他接不接受,這是他的事,但是你已經提了,所以你也沒有愧對正覺,說我把最好的東西我提給正覺。

這樣子,大家因為時間到了,我也再扯不下去了,那我們今天這一堂,就是「宗風」也沒講完,還沒開始講,不好意思!就是把那個四攝法講太多,但是我覺得四攝法這件事情是大家必須牢記在心的!好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謝謝各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