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

2023年义工讲习「宗风与门庭」

此影片为本会2023年义工讲习课程之部分内容。

主讲老师:杨正旭理事长

(欢迎转传连结,请勿下载上传至个人网页、部落格及粉丝页,谢谢您。)

 

接下来,就欢迎杨老师、理事长杨老师来帮我们讲第一堂课。

陆老师、高老师,以及诸位执事干部、还有参加讲习的义工:阿弥陀佛!

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要讲「宗风与门庭」,如果大家已经参加好几次了,那就会知道说,这里面大概是什么样的内容。你们手上也都有、有一本那个小册子,就是说有《宗风与门庭》;这本小册子不是流通的,是你参加义工讲习,我们就会才会给你,你愿意在讲堂作义工我们才会给你的。

好,那我们首先看这个标题:「宗风与门庭。」当然可以简单的就是说,什么叫作「宗风」?后面当然会讲,我现在只讲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是说:正觉!你来正觉,你应该听闻什么样的法,或者你应该修证的什么法,你应该证的什么法,那你应该怎么样再继续修习更深的法;还有你要怎么去消除性障等等,要怎么从义工当中去累积福德资粮,然后回向让你的道业增进,这些都是属于正觉的宗风。也就是说,你进来正觉以后,你就要建立这样的心态,你要知道说,我应该要学什么法,我应该要怎么作,这是对于个人来说建立的一个心态;就是说这是针对每个进来的人,个人所应建立的心态。或许你的目标没那么远,但是最少你要知道说,我们的宗风就是这样的;如果你进来不是这个样子,那就是变成有辱宗风,这样了解吗?所以我们必须让你知道说,我们的宗风是什么,而不会让你有那种说,我进来只是来看一看,那就是叫作有辱宗风了。

好,那「门庭」就是说:这是针对整体的义工来施设的,那整体的义工还包括学员,你不是义工也是在门庭。因为门庭,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——我们累积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的地方,就是我们的门庭,就是你在运作的地方。那既然你在这边要累积福德资粮、累积智慧资粮,那我们在你进来了这里,我们就要施设很多的规矩,而不要让你去违犯了这些规矩,而失去累积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的机会。所以,我们必须把这个规矩讲清楚,这是简单的从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来,就是「宗风与门庭」的简单的一个定义。那后面我们会来继续讲解。

然后我们来看,我们来看看这一张底下有个副标,叫作说:「如何从作义工中修集成佛资粮。」那么,你在作义工当中想要累积这个成佛的资粮,最重要的要有一个心态,就是你要不断地修集四摄法。就是你在四摄法上面,你要不断地去加行,否则你在作义工上面的累积的福德资粮就会很慢,这个进展就会很慢。那我们来看看,就是说,所以因为这个重要性,所以我们就会要求说,你在作义工,你想要累积福德资粮最基本的,就是要有要以四摄法待人处事。

末学想说你们都应该修学有一段时间,对于这个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你们应该都有某种程度的理解。基本上,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不同阶位的菩萨他所施设的、他所要去修的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都不一样;那我们今天就是给你们作一个最低的要求,等一下我会列出来。就是说你在作的时候,你必须要就是说,你要慢慢的去达成我们的基本要求。

那接下来,为什么要四摄法?你为什么要用四摄法,你才能累积福德?也就是说,我们菩萨在修学「戒」的时候,除了说你所受的三聚净戒,也就是说你正受戒,对不对?说我们菩萨学戒,那第一个,你是不是有受三聚净戒?你们看这一张都说,说:云何菩萨一切门戒?当知此戒略有四种:第一种叫作正受戒。那么因为这一段的论文比较长,论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,就是说我把它的解释,因为我们要凸显四摄法的部分,所以末学只是把「方便相应戒」里面的内容留住,其他把它删掉。当然我现在就是用简单的解释说什么叫「正受戒」,就是你必须受三聚净戒,你要当菩萨你必须受三聚净戒,也就是我们的律仪戒,对不对?摄善法戒,对不对?你要修学善法,还有饶益有情戒,这个叫作正受戒,也就是三聚净戒。

那第二个叫作「本性戒」,或者说叫作「自性戒」。本性戒就是说你的本性,你生下来以后你的本性就很贤善,所以对于你的身行、口行的这个善业,你会自然而转,这就是你已经有了本性戒。

那第三个就是那个「串习戒」,对不对?那什么叫串习戒?就是说你过去世都已经有修习过,都有受过三聚净戒,那么因为你也串习过,所以你在这一辈子就不会想要让不好的、恶的心行现行;而喜欢乐于什么?修学善法,这叫作你过去所串习而得的戒。

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最后一个,叫作「方便相应戒」。也就是说,你只要当菩萨,你就要修学这个方便相应戒;表示什么?你当菩萨,四摄法是不能不学的,而且你这个也是到成佛的时候,四摄法才圆满的。

好,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「方便相应戒」。首先,我们来讲说这个「方便」,「方便」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?譬如说,我们有说根本、方便、成已,有没有?这个「方便」跟这里的「方便」,意思是一样的;也就是说,你要作一件事情,你要不要去加行?好!你要加行,要完成这个事情,你要不要施设方便?所以「施设方便」跟「加行」是不能拆开的。等于说你施设了方便,那么它能够跟你所要、它能够达成你那个想要作成事情的目的,那就叫作「相应」,对不对?那表示什么? 「方便相应」就是说,你在这个事情上你有加行的智慧,你已经有加行的智慧才能叫相应。你施设方便不一定有效,但是当你施设的这个方便能够与你所要完成的事情相应的时候,那表示你有加行智。

所以说我们现在来看:「谓诸菩萨依四摄事」,也就是说我们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「于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」,那这里讲「恒相续转」,也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去在作义工当中,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,然后让四摄法自然而然地显现在你的身口意行当中。当然我们现在不会要求你说你要这样子,但是我们当然必须提出说,我们有基本的要求,希望你能够达成。那么也就是说这个「方便相应戒」,只要你是菩萨,你就不能不去调整自己的身口意行,这样大家能够理解!所以为什么讲堂现在会这么着重这个四摄法,因为这是你在就是修菩萨道过程当中,你是绝对不能把它排除掉的;它确实是戒的一环,要不然不会说一切门戒里面有这一项,对不对?

好,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,你如果想要饶益有情,想要饶益有情是不是要四摄法?我们来看饶益有情,说「饶益于他」,三聚净戒有没有饶益有情戒?有啊!所以你说我受了三聚净戒而不行四摄法,这样你算哪一门的饶益有情?是不是这样讲。所以我们来看,说:「谓诸菩萨依四摄事,即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;能与一切(分)有情利益,能与一分有情安乐,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,是名略说菩萨(所有饶益于他)。 」这里两个字叫「所有」饶益于他,表示这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一定函盖法施,对不对?要不然不可能说它是「所有」,表示这个四摄法是很重要的。你想要饶益有情,就一定要四摄法,那你不行四摄法,其实你在精神上是犯戒的,因为饶益有情戒你不想达成。

所以说,这个四摄法,我今天提这两个主要就是让大家、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说,心里要有个作意来说:我四摄法一定要完成。其实你不作四摄法,虽然在戒律上,我们三聚净戒上,表面上你是没有犯戒,但实际上从菩萨来看,你就不想学一切门戒里面的方便相应戒;它是属于戒的一部分,它不是戒律外的东西,是戒的,严格来讲它是属于戒的一部分;只是我们现在不会跟你讲说你怎么样就犯戒,我们不会这样讲,我们还是依我们所受的《梵网经》里面的戒相来跟你判定说,你有没有根本、方便、成已。那事实上如果我们是菩萨,你在四摄法上违背了四摄法,在层次上来看,从比较深的层次来看,其实你是违戒的。这样大家必须记在心里面,然后将来对你的四摄法,想要达成四摄法的会比较容易达成。

好,那我们接下来看,那基于前面所说的,我们当然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。因为你只是进来刚作义工,我们不可能说刚作就叫你完成;但是你必须完成,这是论里面说的。那我们对于你如果在正觉作义工,在四摄法上当然我们要期望。我们不是强制!不是强制!因为我们如果强制,到时候你不肯作义工,说:「这个太辛苦了!」因为这是什么?忍辱这件事情是很辛苦的,这真的很辛苦!我教忍辱,我就说:「如果你觉得你还在忍,那你就还有空间;那你如果说你不觉得你在忍,那我恭喜你,你这个忍辱有某种程度了。对于某些法你的忍辱成功了,因为你不觉得你在忍,表示你的心性已经改了。」然后他就讲,他说:「老师!你叫我们忍辱不能生气,那我明明气得半死,你(教)这样对身体是不好的。 」他说:「我很气,但是我又不能发作,我发作以后可能对身体好一点,但是你要我不生气,我身体会受不了。」我说:「修忍辱其实不是压抑,而是你的想法要改变,你看待众生的想法要改变。」

我们经常看待众生是不是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在想?但是菩萨是不一样的,菩萨来人间要干什么?就是要来吃亏的。你亏吃得越多,表示你的功夫越好、你菩萨道行得越好,对不对?你怎么可以期待说,「你要欺负众生」,当然不是这样。所以你如果换位思考的时候,再从你的菩萨行来看,众生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你?你从来不去想说:「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?」你只想说:「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?」这样了解我的意思?就是说基本上,如果人家这样对待你的时候,你要有一个想法:「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?」而不是先检讨说:「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?」这是你首先要建立的一个(观念),要不然你的四摄法一定不会成功;如果你不换位思考,你四摄法的施行就很难达成,所以说你在这上面,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改变。不是叫你去忍,说:「对方对我这么差,我又要忍着不生气。」当然这是初期你要去对治。

但是你的智慧是,我们刚刚是不是讲叫作「加行智」? 「方便相应戒」是不是有「加行智」?你要加行是不是要有方法去改变?所以你必须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,而不是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想,因为你检讨对方的过失是没用的,你只要检讨自己的过失,那才是最大、对你来讲才是最大的利益。所以说这个我们必须、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一个,对于「四摄法」既然须作,所以我们也必须说,你最开始你要怎么去作?所以第一个在布施方面,你最少要作到「无畏施」,对不对?你不要让大家都对你感到害怕,对不对?譬如说,感到害怕,他是不是就不想跟你共事?那你后面都不要作了,所以说你第一个要作到「无畏施」。

我们布施的时候,我们「布施」,你们禅净班讲过对不对? 「财施」,我们不是要叫你作财施。你如果刚进正觉不久,你也不是亲教师,你也不能说法,你也不能法施,那你刚好在作义工的时候,去修调养自己的心性,然后让众生对你感到无畏,那你的功德是不是很大?这种心性其实是感染性。如果你在一个团体里面,大家都能够行四摄法,那些不想行四摄法的人来,他也会自动行四摄法。在台湾是不是这样子?譬如说,你跟人家,你买东西完以后,人家拿东西给你,你会不会说「谢谢」?会!这为什么?就是养成了这个风气,就是我们什么事情都很客气地对待对方。那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行四摄法,那些不想行四摄法的人,他会被你感染,他的性格也会跟着改变。所以你在这边,你基本上要作到「无畏施」,这是我们对你的要求,不要让人家害怕你,说:「唉呀!我不喜欢跟这些人在一起工作!」然后就想要离开你,这样你就失败了。这样大家能够理解我说的?

好,那第二个你不要作到怎么样?有人如果跟你、有人如果在背后说你:「这个人好红!」在正觉这不是好话;在外面如果说歌星什么,说「这个人好红」,这个是好话对不对?在正觉的好话是什么?就是说「这个人心性很好」,「这个人讲法好像不错」,这个不错! 「这个人长得庄严」,这都是赞美语。 「这个人很红」,这是什么? 「贬低语」。这样了解?为什么说你很红,因为他认为你仗势,他对你,他为什么讲这句话?一定对你的某些行为不满。因为一般我们不会在这种团体,不会讲「很红」这句话,这样大家了解?如果当有人跟你这样讲的时候,你也不用怪罪他,你要想说:「我为什么作到让别人家讲这句话?」表示什么?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,让人家觉得你是很仗势的;你很仗势,但是事实上你觉得你没有,那为什么别人会这样来看待你?这个当中一定有原因。

譬如说你碰到事情的时候,你那脸是摆着一个很严肃的脸;譬如说你心里对某些事情不满的时候,然后你在处理的时候,你让人家觉得你的态度是什么,虽然你没有出恶口,但是你在四摄法上面你已经失败了。因为你板着一个脸孔,讲出来的话就是责怪人家的话,「爱语」不见了,然后那个「无畏施」也不见了,那当然「利行」、「同事」不用说了,对不对?人家不可能跟你这样的人共事。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跟你讲说:「这个人很红!」你就要检讨自己,不是去检讨对方,因为对方是,他感受的是这个结果。你这样了解,他的感觉就是这样,表示你有改进的空间,就是在正觉不要讲说谁很红,那这一句话讲出来,有时候伤害性很大。假设有人在亲教师会议说「某某人很红」。你想想看不得了,亲教师会议里面,大家是不是亲教师团?你作义工再怎么红,也应该红不过 导师吧!对不对?怎么这个人会红到亲教师会议被人家讲?那这个是伤害性就很大。假设他是胡扯,他犯戒,那他自己的事;但是我们被人家这样讲,那我们就要检讨自己。

这个就是说,你以后在处理事情上面的脸色,不管你多生气,想要发怒的那一刹那,然后突然间变笑脸,很难对不对?但是只要我跟你提这个事情,你将来就会记住这些东西,我今天讲的会举很多例子。譬如说我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有人当然会举报,然后呢,那个人气起来,他很多话就出来;当然我不是说,这某人这样不对,只是说,他说某人今天跑到这个位置,都是因为他巴结那些有权势的人,所以才能今天到这个位置。这个我不怪他,因为他的感觉就是这样。但是你让人家有这个感觉,就是你的问题,他没有问题,你让他有这个问题出现。但事实上我看了以后,这骂好多人,连最上级都骂到,是不是这样讲?所以有时候话不能乱讲。当然他没有过失,因为他的感觉:我那时候会怎么看到这个为什么会产生那个感觉?就说「糟糕」!就说你害人家。就是第三个,害人家堕于什么? 「不善处」,因为他说的有一点不符事实。

譬如说他认为说,这个人的职位,是行政部长指定的,他因为巴结行政部长,所以会到今天这个职位。但是呢!我很清楚知道,这个职位是最上级指定的,我同修从来没有说,上级要指定某个职位,我同修从来不会说她去跟上面推荐那个职位,不会!我们都是由上面指定说,因为那个位置很重要。所以呢!我同修都不会提名字,上面有他想要用的人。那么你想想看,这件事情变成说,是不是变毁谤到最上面那一个,指定的人那一个,是不是这样讲?当然喔!说他不明事实,我们不是责怪他。只是说如果有人这样讲的时候,表示你的空间是很大的,你让人家错解了。所以你在处理事情的态度上,都有改进的空间。

我今天举这些例子,各位都不用对号入座,我都是为某些人好;相对的,你是举报,千万不要用情绪的字眼,因为你毕竟去毁谤到上级,虽然你是没有「根本」 、「方便」,但是你毁谤到上级有「成已」。我不是说你犯了戒律,我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场,但是我必须要说明的就是说,你举报的时候都不要用情绪化的字眼;不要去推测,因为你这个不是事实,我们一看就知道。那当然我这个是举例来讲这个事情,因为我们四摄法有信箱,有四摄法的信箱,你可以投进来,那我们会去看,那我们会去尽量因为这个不属于戒律的部分,而是让大家为了让领导干部,能够养成四摄法的习惯,所以也让大家不要感到害怕,所以我们就施设了四摄法的信箱,那这个举例就先暂时停在这边。

那接下来说爱语。那你碰到各种逆境,你都能口出柔软语,就如同我刚刚讲的,很生气,但是你仍然要含笑,这个常展舒颜就是你含笑,含笑对待对方;这是要一直训练、一直训练,要变成习惯。那你们可能会说,你这个人笑里藏刀,很生气还要展笑脸。不是!笑里藏刀是说,我虽然展开笑脸,但是我心里在想的是背后捅你一刀,这才叫阴沉,我们说阴沉,不是这个才叫作修忍辱。就说我很生气,但是我还是含笑,这是你要去训练的;心里多生气,我仍然是含笑,我要特别讲这个就是你将来历缘对境的时候,你才会想起我说的这一句话,就说你曾经听过这一句话,所以你将来在历缘对境的时候,很生气想要发作起来或者是说我要板起脸孔的时候,你仍然是含笑。也就是说,不管你对对方这一件事情多么不满,你都要养成含笑面向对方,这样对方容易接受;你如果板着一张脸然后跟对方讲,对方第一个感觉就是你来责怪我,马上第一个就是他很清楚。大家都没有很傻嘛!对不对?你板着脸孔、那个语气,人家会不知道你是来责怪我的吗?所以大家在这个状况下,必须什么?忍住,然后含笑。含笑,就是说这个含笑是菩萨度众所必须具备的条件。这你要一直学,学到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他不会再笑了,因为他这些习气没有了。但是你前面要累积福德资粮,你要有含笑舒颜的能力,这样修忍辱的过程才容易达成。已经过了四十分钟了,「宗风与门庭」还没讲,那么这个爱语,就大家要记住这样的一个法。

好,那利行,我们讲利行,最好的利行是什么?就是让大家愿意舍弃那个不善法,这才叫作利行。我们从学佛的观点来看,是不是他愿意去舍弃自己的不善法,你们现在学佛都在干什么?断邪见对不对?舍性障那是不是都叫舍不善法?他愿意跟你一起舍不善法,那我们不要求你这样,你也没有这个能力,对不对?那我们要求你什么?希望你的身口意、身行、口行不要让义工来骂,口出恶言来骂你;那他口出恶言骂你,他是不是堕于不善处?或者在背后说你坏话,这个就是令对方堕于不善处,所以你的布施爱语上面你要小心,因为这个让对方堕于不善处,其实就是你的爱语出了问题。所以爱语,只要你的爱语这一部分弄得好,那么你的那个利行方面,就不会让对方堕于不善处。他不愿意跟你一起共事,但是不要让他堕于不善处,这是你应尽的;你来学佛,你对待其他的义工,你本来就是最基本的要求。

那么最后一个就是同事。那同事就是说,因为你的缘故,然后让他不想在正觉当义工;同事就是愿意跟你一起共事来护持正法,结果他最后不愿意了,这种事情在正觉发生很多。那有些人就是说,他因为义工作得不顺,他就不想来正觉了,他就不想了,来了十几年然后因为在事相上的不顺,他就否定了正觉,他用这个人来代表正觉,或者说用某些人来代表正觉,说正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。那你的行为是不是害了正觉,对不对?好,都走了,当然我们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说,那走的人是不是很愚痴?是很愚痴!

我们从两方面来讲,他走,他一定对正法不信受,对不对?如果说他对正法还有信受,然后他因为这个事相问题而离开了正觉,那这个人是不是愚痴?因为正法还在嘛!就是要你修忍辱行,结果你不肯修,然后因为这个对于这个事相的问题而离开,那是不是愚痴?所以呢,他待在正觉越久然后离开,就是越愚痴,那是不是这样?道理就是这样。待五年(离开)的愚痴比较少,待十年(离开)的愚痴、痴子,待十五年还走,那就更愚痴了,对不对?

那这是从说他正法还信受,那假设说他事相上的问题,引发他对正法也不信受,那么他仍然是这个层次;仍然是,为什么?自己被骗了十几年才发现,那是不是你待越久越愚痴?你发现你被骗了嘛!你在正觉待了十五年,我是说我们没有骗他,是他自己认为被骗了,所以他离开了,因为他不信受正法,表示什么?我被骗了十五年,那是不是被骗五年的比较聪明,对不对?骗十年,还有骗十五年、骗到十年走的仍然有啊!对不对?那你要不要跟这些人走,当然不肯嘛!他那么愚痴,我干嘛?他不管什么角度来看都叫愚痴。好,所以说我们就是最基本的要求,这个大家要就是说,你不要作到让人家堕入这些状况。所以大家在四摄法上,基本上要用心去护持。

那接下来,那要完成这个四摄法,有一个法要去修,叫作生忍。就是说我们忍辱啊!有两法对不对?一个叫作生忍,一个叫作法忍,说「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,行法忍得无量智慧,所以说福德、智慧二事具足,故得如所愿;譬如人有目、有足,随意能到」。那「忍」,你行四摄法,你不管任何情况都不能生气,那你最好就是什么?接受对方嘛!我刚刚讲了嘛!就是你能忍,你能忍,忍叫什么?你能接受啊!还有呢?你证的法呢?你能安住嘛!你能安住在众生,你都不觉得你在忍,那是不是你已经能安住?那如果你还在忍,那你都没有发作,是不是也算接受,对不对?  

好,那么从各位的状况来看,你们是先信有如来藏,所以进来正觉,然后作义工,对不对?你们到底有没有法忍?有!没有证得也有法忍,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。行法忍对不对?你到底有没有法忍?我们先来看,你信不信每个人都有一尊如来藏?都一定有嘛!没有你早就走了对不对?那你对于这个,这个每个人身上都有如来藏这件事情你接受了对不对?你信了对不对?那叫不叫忍?信有三个要件,就是说你要信一个法,像这种佛法,你信,有三个要件:第一个就是忍,你接受了对不对?接受了!但是你为什么接受?因为你在某种程度上有胜解,胜解知道吗?你对如来藏有某种程度的胜解,你没有亲证对不对?没有亲证不算胜解,但是你为什么信?因为你有某种知见,可以来印定说每个人都有如来藏,所以你信了,所以你有某种程度的胜解,所以在信上面一定有忍,一定有胜解。

最后还有一个叫什么?你也想要得到;你也想要得到,而且我相信我能得到,这叫作信的条件。那么这个「信」,所以我们回头来看看琅琊阁,琅琊阁走了对不对?表示什么事情?他的信是不具足的,然后跟着他走的那些人,那更差了。我们刚刚有讲到愚痴这个事情,人家走了,你竟然跟他走了!那你的信就不见了,对不对?那表示本来这些人是怎么样?他十信位不具足,十信位不具足才会去否定这个证悟的标的如来藏,表示什么?他本来信就不具足,那走了我们也没什么好遗憾的,是不是这样讲?所以从信的角度来看,你们都一直留着,我很佩服哪一批人?他来竟然二十几年都不想开悟!然后每次上课他都准时到,而且年纪也满大,然后你想想看简不简单?他不简单,只是说他觉得他没有能力去得到,对于这个信,有能力得到这个信就差了那么一点点;他相信他有什么?有忍、有胜解,但是没有乐欲,乐知道吗?快乐的乐,欲望的欲,他对于这个法──明心这个法──没有乐欲;也就是说,信要有这三个条件才叫具足。

所以一个相信有如来藏正法的人,他一定会努力去修学,这才叫作信具足。所以为什么你说十信位具足了,他就必须函盖这个条件,所以他才会进入十住位;所以你看前面这个十信位的具足,是不是变很重要?那各位是不是已经十信位具足了?当然是啊!你都还没离开,你就想要去得到,要不然你今天为什么来听义工讲习?你如果不是为了累积福德资粮而能明心,你干嘛来听这个义工讲习?表示什么?第一个,你接受有如来藏了,对不对?第二个,你有胜解了,对不对?所以你印定祂是真正的,如来藏是真正,你这个法忍有了,是不是?那第三个,你想要得到!从你们今天来就证明了,对不对?那是不是你们的「信」,对于想要明心这个「信」具足了。是不是这样子讲?从这个角度来看,其实是这个样子,所以说你们有「法忍」,只是如果你没「明心」,你是没有「无生忍」而已,你没有「无生忍」跟「无生法忍」,就少了「无生」两个字,当然差异很大。但是就是说你并不是没有「法忍」,因为法的范围很大,你接受了这个法,或者你证得这个法;或者你证得,譬如说,你证初果,你当然有「法忍」,你也有二乘法的「无生忍」对不对?所以说,你并不是完全没有「法忍」,只是你没有大乘的「无生忍」;没有明心就没有大乘的「无生忍」,只是差这样子而已。而不是说你没有「法忍」,那么能够接受、能够安住,这是大家记得。所以你在你这个忍辱,就是要完成你的四摄法的必要条件;如果你不行忍辱,你就办不到。所以这里讲什么? 「譬如人有目、有足,随意能到」,你有「法忍」、又有「生忍」,怎么可能四摄法最基本的要求你办不到?

那么接下来,这个可能要先讲(因为现在已经过了五十分钟了,搞不好最后连宗风与门庭都讲不完),说推广部,它有反应了一些问题,就是说第一个,同一点的书摊摆了好几年,当然不一定是十年,这只是举了其中一个例子,认为不应该放弃,一定要坚持下去。他们就提出,就说你劝他他也不愿意,如果我们讲说「可惜」,这个是很难成立,就说摆了十年要把它放弃,「可惜」;我觉得这个「可惜」很难成立,为什么?如果假设(不好意思,感冒没有完全好。)譬如说,你在一家公司上班,然后你都领不到薪水,那干了一年,那你离职会不会觉得可惜?不会!同样的道理,在这里摆书摊的目的是要干什么?是要接引众生,结果在这个地方摆了十年了,都接不到众生;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,就说这边已经没效果了,但是这些人还是坚持要在这边摆书摊,那这样是不是就有一些问题存在。那当然这当中,假设说你是有私心的,你就要去想一想,说我这样的心态对不对?

譬如说,我举例,不是说他们真的是这样;譬如说,书摊有时候,经常会在公园的地方,是不是那边人很多,那么去那边人很多对不对?人家来摊子,那公园环境是不是又好,然后那边又可以乘凉怎么样,环境很好,所以我在这边,就是可以待上一整天;然后又有义工时数,时数可以累积,这时候私心现起了对不对?就是说他是带着私心的。如果你坚持在这个地方,你没有带私心,但是也有检讨的问题,何况是有私心?我不是说这些人有私心,我只是假设说,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原因,为什么不撤?所以我说「可惜」不对啊!对不对?那不是可惜,那你是不是有私心?那私心的方向是可以很多的,对不对?所以说有人是为了义工时数:我在这边待一天,那就有多少个小时。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结果?

那假设你是带有私心的,我不知道你是什么私心!那你就应该怎么样,我今天都不是针对说个人怎么样,而是说我们就是用心态来探讨,因为这是心态的问题,假设你是因为自己私心的缘故,而不愿意去寻找可以挑战的地方,因为换个地点,你就要去适应新环境。可以挑战,对不对?要去挑战,所以你的那个,你是不是要去适应新的环境?你就不想,你不想,那是不是有几分的懈怠?从心态来讲,你是懈怠,你希望就是我在这里顺顺利利的,我为什么还要再搬走;问题是都没有效果,你作这个义工的累积的福德资粮怎么样?就少了对不对?如果说这边可以度很多人,对不对,那谁会要你撤?那你在这边一定是说,度不到人了,然后人家建议你撤;你又不撤,这个就是心态的问题,所以这个是有必要去检讨。那假使你都没有私心,那当然应该去挑战、去寻找,你还要再去寻找;就是说我有多余的人力,我们寻找哪些地点比较好,而不是坚持在这个地方。这样大家在心态上,是必须作一些调整的。

那我们来看,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。就是说,他更换不同队或者他参加不同执事时也不愿意,他不想要换队,他只喜欢什么?跟他曾经共事的人在一起。好,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?这也是心态的问题!我们在作执事义工,是不是要去修自己的心性?除了累积福德资粮,修自己的心性也是累积福德资粮。那你在修自己的心性,你只喜欢跟你熟识的人在一起;也就是说,我跟他很熟,这样很轻松,那你怎么行四摄法?你的四摄法是不是不容易达成?你应该换队去跟不同的人相处,然后假设你处的逆境越大,你的机会是不是越大?当然可能你受害的机会也越大,但是你的机会也越大。如果你有能力,你应该是选择什么?挑战大的,除非你不想修四摄法,对不对?有时候讲其实也不难,我只要不生气就好了,但是你看人心真的很难,所以你看人心的力量有多大,很难对不对?历缘对境的时候忍不住,就整个都爆出来,所以这件事情真的是很困难,但是你就是要去接受挑战。

你在正觉,你想要累积更大的福德资粮,就不可以用这个心态来说,我只愿意待在这个地方,而不愿意更换别的队,不想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,这是心态的要去调整。你想要累积更多的福德资粮,你更换越多越好,你跟不同的人,不同心性的人相处,这样子越多人越好。你将来,将来万一你去,你未来世,你跟很多人结善缘,你未来世只要碰到一个把你带进正法,你不就结了?你现在都只跟这几个人,万一这几个人未来世都没有进正法,你刚好也没有机缘进来,对不对?是不是会变这样?假设你跟一百个人,结果这一百个人当中跟你结了善缘,结果有一个人进了正法,跟说十个人未来世进正法,当然一百个人进正法的机率大了。所以这是大家必须去,大家必须去检讨自己心态的地方,而不要说我只想要跟熟识的人在一起,这心态上面是有问题的。

从我们刚刚讲四摄法,你再回头来看看,这个心态会不会有问题?我进来正觉当义工,本来就是要累积福德资粮,结果你现在却……你的行为却是把累积福德资粮的那个机会降到最低,有没有这个感觉?有嘛!你应该是越困难的去作,你的福德才会大嘛!大家不愿意作的你去作,你的福德是不是大?末学以前来当义工,我第一件事情作什么?扫厕所的,然后我还用手,当然现在看起来,听起来很恶心!我不讲这个。就是说大家不愿意作的,然后你去作,不是说怎么样,对于你是不是调整心态,去接受了这个事情,你要不要调整心态?譬如说你觉得那个很脏对不对?但是你在当义工的时候,你接受的时候,就没有脏这个事情,是不是你已经改变了想法?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义工的进行当中,其实都是在改变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叫你什么去压抑,就是说你看待事情的想法要改变嘛!你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没有改变,是什么原因?你对这件事情的见解有无明。你为什么会作出错误?对看待事情,为什么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想,而不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?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面,你有无明,所以你必须破除无明,你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,说不定你就不会误解了。这样是不是无明就被你破了?这才是你在四摄法当中你要建立的心态:就是改变想法!

如果你都不改变想法,你看待事情的想法都不改变,你在四摄法上面的进展就会很缓慢;所以我刚刚为什么要强调要反向来看?因为你如果不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,你不会去破掉自己的障碍,你才会接受嘛!你忍就不觉得忍了嘛!因为你觉得它是合理的;那你为什么还有忍的问题存在呢?就是你会觉得你有忍,是觉得对方不合理嘛!那当你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的时候,你可能就觉得对方是合理了,即使你最后怎么想都觉得它不合理,那也没有必要说我就要发作什么事情;这些你在行四摄法当中,都是你要去建立的一个正确的心态,那这个都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挑战嘛!所以,其实这个是从刚刚的四摄法来看就是有问题。

那么真正进入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,但是剩下十五分钟,我们来看看,进入正觉是你最明智的抉择!从末学的经验来看,这个你待在正觉的时间越长,你的感受越深,为什么?因为你从刚进来,然后不断地增长、不断地增长;然后,像我(末学)从民国八十八年元月进来到现在多少?二十四年,超过二十四年,刚开始进正觉不会有这么深的感觉,说我这是很明智的抉择,但是走到现在,这种感觉很强烈,经常有时候会庆幸,幸好我这一世有进入正觉,真的很庆幸喔!就是说这种感觉是很深刻的!那么你进入正觉,这是从感受来看,很难讲一个具体的,所以说你们现在如果进来不久,你的感受不会这么深,但是我的感受就不一样;如果你在正觉都没有进展,你的感受不会深,就是因为你觉得你有进展,虽然我学得也不是很好,但是我觉得有进步很多,你进步越多你会越有感觉说:「哇!这个我怎么会这么厉害选择进入正觉。」赞叹自己!真的就是说这件事情是很明智的抉择,虽然讲不出一个具体的,但是我勉强举几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,本来这个是我要用口语讲的,我应该还没那么差要打字,但是为什么我要用打字出来,就是因为有一些语句动用了这个经文,所以让大家看一遍。

也就是说,你们是不是都知道说:「你死后什么都没有」,这你相信了对不对?那么唯有什么? 「你的业随身」,我们不是讲业随身吗?那是什么?唯有「善恶业随身」不相离、不舍离,对不对?这是论里面讲的对不对?那你们还没进来的时候,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,为什么你所造的善恶业随身不舍离?你不知道这个道理,你进来正觉以后你就知道了,对不对?现在你也听 导师讲那么多经了,你当然也知道了,对不对?那当你知道了,你愿不愿意欣然接受去受菩萨戒?你会害怕了!你会害怕说:「我如果不受戒,用这个戒来圈住我」,你怕造恶业!就是说,你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!所以,你受菩萨戒,你心甘情愿去受菩萨戒,不是为了明心。你不要想说:「我受菩萨戒,是为了参加禅三。」不要这样想!那你的菩萨戒,你对于这个菩萨戒的理解就打了折扣;所以说当你进入正觉学法的时候,你愿意接受,那这个是不是你最明智的抉择?你受菩萨戒的功德跟福德有多大?这无量无边!对不对?因为它不是只有你这一辈子受,你是尽未来际受;既然是尽未来际受,你所受的菩萨戒是尽未来际,那你的福德功德是不是很大?

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理由:如果你明心了!对不对?你本来在外面,你是不是不知道你生从何来、死从何去?外面的那些宗教是不是也都说:「你到底生从何来?」对不对?都在探讨,宗教就是在探讨生命的实相。譬如说一神教,他就说是耶稣基督,是他们的主。对不对?但是佛教不是,佛教讲究的是什么?每个人身上都有个如来藏。结果你来正觉以后是不是知道说:「你生从何来、死从何去?」你最少知道了,对不对?这个道理,你信了就相当有受用了,对不对?结果,你竟然还明心!亲证「生从何来、死从何去」,可以现观!你本来只是了解那个道理,等到你明心了以后,你竟然可以现观!那这件事情是不是很珍贵?这么珍贵的事情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,那是不是你进入正觉,是不是都作了很殊胜的事?那是不是你最明智的抉择?所以说,恭喜大家,对不对?你今天进了正觉,然后是最明智的抉择;你再过十年再回头来看这件事情,所以现在想一想,怎么会有人明心了以后又跟着琅琊阁走?好奇怪!表示什么? 「他不能现观!」他不能现观,现观的人怎么会走?怎么会离开正觉?所以,有时候想一想这个真的是难以理解!

那在正觉当义工是您最大的福报!你想想看,你在正觉当义工,正觉有两个系统:一个叫作教学系统、一个叫作行政系统。那行政系统是为了要弘法利生用的,所以,你在这边当义工的这个行政系统,完全是为了弘法利生要用的。那你想想看,你是护持了谁?护持整个正法的教团,我们说布施给阿罗汉就好了,你的福德是不是无量无边?结果你是护持了整个弘法的正觉教团,你是亲自布施了!是不是?所以你的福德是怎么样?无量无边啊!因为你现在所作的都是为了正觉弘法,所以你会得到的是什么?最大的福报啊!对不对?你这一辈子去哪里还可以得到这样的福报?哪个地方有传正法的教团?没有嘛!所以如果说你在这里是得到最大的福报,是不是你同样就是作了最大的抉择?你在学佛的道路上面,你是作了最正确的抉择!

那接下来就是真正讲正觉的宗风,但是剩下六分钟而已,我们来看看。你进入正觉,那正觉……我想你们都……就是说,我这个铁定是讲不完了对不对?那你们每人都有一本,那你们再看看,反正你们听过好多次,少听应该比较没关系。那我把它转到比较重要的地方,因为我还有一个地方需要让大家理解,这个大概还要再讲一个小时。就是在这个上面就是说,就是说我们要求说:「要尊重上面的职权」,就是说因为上面所作的决定它是多方面的,所以会有一些经常发生争执,就是有问题。所以呢,我在这里就是说提出了一些你心态要去调整,会争执就是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。这是最基本的对不对?也就是说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。那你千万不要在争执的时候想要压过对方,这是你必须要记住的!发生争执的时候,你就要先停下来冷静思考,因为你如果不冷静下来、不停下来,你后面的言语就会不断的加乘,乃至最不好的话都会出现。末学曾经跟一个同修,就是有一个学员,就在争执,他当场跟我争执,然后他最后骂我一句话,他说:「这个逻辑连中学生都懂。」讲出这一句话,当然他最后忏悔了!但是,想想看他的心态是什么?就是他想要压过我!但是,我从来没有想要压过他,我其实就算了嘛!你不接受我就算了,这样了解吗?

但是,你在领导上面,你没办法说「我接受你」。因为他不了解整个情况,所以你这时候……领导,你要有智慧,但是你在说的当中你要注意一个,就是说最后结果很难预料,但是你千万不要想说:「我要压制对方。」然后最后讲出一句什么?说:「到底你是组长还是我是组长?」这种话不能讲,这种话一讲出来,人家会觉得你用权势在压我;大家都很讨厌,对不对?讨厌说你用权势来压我。这种会发生的,是有事例的,我讲的这个不是没有事例的,就他讲就是说反正争执不下嘛,说:「是你组长还是我是组长?」当然我们尊重组长最后的决定,所以你们大家要有这个,就是说即使他是组长,你觉得他不对,你也不要想要压过他。在这个争执的时候,双方都要怎么样?就是大家已经口气(高昂),我想大家在争执的时候,应该都可以听出来对方的口气;所以当你一警觉到对方的口气的时候,你一定要记住:我不要压过对方。你就暂时接受对方,然后譬如说:「那我回去再思考看看!」当然回去思考看看,不一定要照他的意思,然后过几天回来你还是跟他讲说:「我还是觉得怎么样……」你想更多的理由来说服他,但是不用当场说服他,因为他已经处于不理智的状态。这样了解我的意思?就是说口气高昂出来以后,就是人已经处于某种状态,是不适合沟通的状态,这时候你就要想办法停下来,因为多坚持己见没有意义。

我不是说你一定要……要说:「你的想法才是对的!」而要去改变你的决策,没有这个意思,只是说大家都要去尊重领导的职权,而不要产生这样的争执,领导有他的任务,有他的各种方面他需要去考量,所以他没办法接受说每一个人来跟他建议,他都要接受。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,领导要面对的人很多,所以你要接受什么?我们不可能说每个人提的意见,都要去要求他接受;你提了建议,你提了,你尽心力了,说我这个是为正觉好,所以我跟你提这个建议,你提了,他接不接受,这是他的事,但是你已经提了,所以你也没有愧对正觉,说我把最好的东西我提给正觉。

这样子,大家因为时间到了,我也再扯不下去了,那我们今天这一堂,就是「宗风」也没讲完,还没开始讲,不好意思!就是把那个四摄法讲太多,但是我觉得四摄法这件事情是大家必须牢记在心的!好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谢谢各位!

 

 

2